【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表現主義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藝術、文學及音樂方面達到顛峰的反叛運動,尤其指一九○○至一九三五年盛行於德國的一種視覺藝術運動。
表現主義最大的特點,在於極大的主觀性,和強烈的感情表達,特別注重內心的體驗,反對客觀地表現自然和社會,恰與受自然和感官世界所驅策的印象派成反比。
表現主義的美學原則,既在於靈魂的傳達,因此對藝術家的技巧表現,極為漠視;
遂使不同藝術形式的分野,變得混淆不分,但也激勵了表現主義藝術家嘗試以各種不同素材創作的意圖。
表現主義從原始藝術及兒童藝術中得到啟發,對線條和色彩的運用,不再受構圖的平衡觀念,及傳統美學的觀念所束縛,而是自由揮灑以表達其強烈的情感;
又由於受到後期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影響,尤其是梵谷和孟克,於是開始探索激烈色彩及扭曲線條的可能性,以表達焦慮、恐懼、愛、恨等情緒,這種簡化及強化表現形式的努力,使得表現主義的作品,呈現一種新的色彩,蘊含著率直簡潔的韻調。
表現主義最重要的兩個團體,一為一九○五年在德勒斯登成立的「橋派」(DieBrücke),一為一九一一年在慕尼黑創立的「藍騎士」(BlaueReiter)。
橋派的代表畫家為佩歇史坦(MaxPechestein,1881~1955)和克里赫納(E.L.Krichner,1880~1938);
這派畫家大都崇拜原始藝術的表現力,於是採用一種原始的、粗獷的素描手法,表現出濃重、斷續的線條,使作品近似木刻藝術;
他們所要表達的,乃是對當代平淡而絕望的生活,以及都市的黑暗面,表示強烈的反感,藉由扭曲的形體和色彩,作心理的、象徵的宣洩。
藍騎士的領導者為俄國的康丁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和德國的馬克(FranzMarc,1880~1916),他們不同於橋派對現實世界的重視,及具象的表現,而是傾向理論式及抽象的形式。
康丁斯基認為,二十世紀是內心的世紀,藝術創作應透過單純的色彩及簡單的幾何圖形,來揭示人的精神世界;
至於創作的過程,則是先由內心體驗來獲致靈感,然後以極率真的手法呈現之。
也因此,他們不鼓勵任何明確的特定形式,以顯示藝術家個人獨具的心靈狀態,而表現各種不同的藝術風貌。
曾為藍騎士成員之一的克列(PaulKlee,1879~1940),其高度個人化的藝術,將抽象形式和純粹表現理念,融合得最渾然天成的畫家。
除橋派和藍騎士畫家外,表現主義畫家尚有希勒(EgonSchiele,1890~1918)和柯克西卡(OskarKokoschka,1886~1980)。
希勒公開以性愛為作畫主題,重視內容的傳達,更甚於形式的斟酌;
柯克西卡的肖像畫,表現人物內在的生命,更甚於面相細部的描繪。
至於克利、帕洛克(JacksonPollock)等具獨特風格的藝術家,亦被史學家視為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代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