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之犢】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俗語說「初生之犢不畏虎」,比喻沒有經驗、勇於任事的年輕人,不知艱險,無所畏懼,有如剛出生的小牛,不知老虎的可怕。
「初生之犢」的典故出自〔莊子‧知北遊篇〕,傳說中堯時賢人王倪的弟子齧缺,向王倪的老師被衣請教如何得道,被衣答說:「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
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意思是說,端正形體,專一注意,便可及自然和諧的境界;
收攝知心,專一思度,精神自可超卓。
如此德性可以美化你,大道也成為你的居所,而你卻天真純潔,有如新生的小牛,無知無心,也無所求。
這裡「初生之犢」一辭,在〔知北遊篇〕是用來比喻得道者純真渾厚、無知無欲的修為境界,並不是用來比喻徒具血勇、不畏危險的年輕人。
而是說消弭凡事計量的智心,使精神純淨專一,是修道者的基本修養工夫。
莊子與老子都主張「絕聖棄知」、「去知用明」,因為他們認道純真無辜,猶如嬰兒新犢,如〔道德經〕第十章上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第五十五章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均屬異辭同義。
在教育中,兒童的天真無邪,給予施教者最大的教育可能性,因為天真無邪使兒童具高度的可塑性,易於接受簡單明白的道理。
但在老莊看來,天真無邪更是人性中最可貴的資產;
不僅應該謹守勿失,不要受複雜社會環境的影響,將之斵喪或若有失,更應透過精神修為的工夫,效法嬰兒新犢,反璞歸真,以回復天真無邪的本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