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治國平天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22:44: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治國平天下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大學]的最後部分(朱子[大學章句]的[傳十章])是解釋治國平天下的,文中所說的治國的原則,也就是平天下的原則,因此治國平天下二者可以合起來解釋。

 

關於治國平天下之道,[大學]主要是從「絜矩之道」及「德本財末」二方面說。

 

所謂絜矩之道,是以己心推人心,使人己間的關係合乎人之常情。

 

[大學]說:「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

 

所惡於下,毋以事上。

 

所惡於前,毋以先後。

 

所惡於後,毋以從前。

 

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

 

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謂絜矩之道。」

 

這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詳細說明。

 

從自己的不願意別人以不合理的態度待我,便可推想到別人也希望我不要以不合理的態度待他,便可不將不合理的態度加諸別人。

 

這便好比拿著絜(量長度的,如尺)和矩(量方角的尺)來衡量上下四方,使人我的各種關係都能平正合理。

 

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其實很簡單,卻也便是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原理。

 

故朱子注說:「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此平天下之要道也。」

 

能以絜矩之道為政,則可為民父母,[大學]下文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能為民之父母,便可得到百姓的擁戴,便是國家能存在的首要條件,故曰:「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以絜矩之道治國,便是德治。

 

德是本,有德,便可得眾而成立國家,亦可有財有用。

 

[大學]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治理國家是很複雜的事情,並不是只具有道德的人便可以勝任的,但[大學]認為有德者會進賢退不肖,由是而為國舉才,治國便不成問題了。

 

[大學]引[尚書.泰誓]之文說:「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亦若有利哉!」

 

便是說明有德者即使自己才能不夠,倘能任用有才者來輔助自己,仍然足以治國。

 

而這也是事實,因為國家的許多事務,本就不是一個人所能全部勝任的。

 

又治理國家,財政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大學]也注意及此。

 

如上文所說,認為德是財之本,有德則有財,因有德便能聚眾,民眾在有德者在位的情況下,自然會感發興起,努力建設。

 

[大學]又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所謂「以財發身」,即散財於民眾,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

 

「以身發財」則是以身徇財,即聚斂財富專為己用,結果人民貧窮,必會失去民心,民心叛離,終致失去自己的性命。

 

性命不保,所聚斂的財富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為政者必須重德輕財,能重德,則自然有財用。

 

故[大學]最後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總言之,[大學]認為重德,反求諸己,與民同好惡的「絜矩之道」,便是治國、平天下之道。

 

所謂平天下,亦即[大學]開首所說的「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人都能彰顯光明之德之意。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18:3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