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誠合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22:12: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誠合一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明誠合一」為張載講學宗旨之一。

 

張載論學,以天人合一、體用合一為旨,故於知行二者之關係,不取先知後行之說,而取知行相輔不能偏廢之義,且與仁義合一、動靜合一之理相貫通。

 

張載在[至當篇]中指出:「仁,體之常也;

 

義,仁之動也。」

 

又說:「仁通極其性,故能致養而靜以安,義致行其知,故能盡文而動以變。」

 

「蓋仁者,感於物而啟,而不待感而始有,性之藏也。

 

人能心依於仁,則不為物欲所遷,以致養於性,靜存不失。

 

義者,心所喻之物則,如者,仁所發見之覺。

 

誠之明,知之良,因而行之,則仁之節文具,而變動不居,無所往而非仁矣。」

 

「仁者,體之常,貫動靜而恆者也,仁存而必動,以加於物,則因物之宜而制之,義也。

 

行無非義,則盡人復性也。」

 

此言仁義之相為體用,動靜、剛柔以相濟而不可偏,故張載說:「仁不得義則不行,不得禮則不立,不得智則不知,不得信則不能守,此致一之道也。」

 

張載之論為學,曰:「志道,則進據者不止矣,依仁則小者可游而不失和矣。」

 

又說:「志學,然後可以適道;

 

強禮,然後可與立;

 

不惑,然後可以與權。

 

博文以集義,集義以正經,正經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

 

其所說的志學,不應單指狹義的求知而言,應指廣義的做人而言,故「志學」與「志道」意義實為一貫,因此他說:「志學然後可以適道。」

 

又張載所說的「學」,是知行一貫的,致知是學的工夫,力行是學的運用。

 

從志學到一以貫天下之道,是致知的事,也是力行的事;

 

在層次上或有先後之分,在工夫上則係知行一貫的。

 

志道、明道與行道三者,實一以貫之。

 

故〔中庸〕雖有生知、學知、困知之分,安行、利行、勉強而行之別,所以知之成之則一,即一以貫之。

 

張載由體天地神化運行之德,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義,因而主張知行工夫不能相離。

 

又本天人合一之旨,知行合一之理,進而闡明「明誠合一」之道,其言曰:「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大小之別也。」

 

又說:「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

 

「明能兼照,則必將徙義,誠能徙義,則德自通變,能通其變,則圓神無滯。」

 

張載所謂的「天人異用」,是指理不行於意欲之中,意欲有時踰乎理。

 

「天人異知」,是指以聞見之知梏其心。

 

此皆不足言明誠。

 

張載認為誠乃天之實理,神之實體,氣之實用,也就是他在〔誠明篇〕中所說的:「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

 

而明則為性之良能;

 

欲致誠者,唯在肖天之行,盡人之能,操存勿使間斷,「實知之,實行之,終身慕之,終食無違,勉而熟」,便自無不誠。

 

能知誠為明,知及之則行必逮之,行至而明亦達,故他說:「明能兼照,則必將徙義。」

 

且「徙義以誠,則其明益廣,其義益精,變無不通矣。」

 

「能通其變,則神用無方,與時偕行,大經常正,而協乎時中之道矣。」

 

故張載的結論是:「人能至誠,則性盡而神可窮矣。」

 

又張載在〔正蒙‧中正篇〕中指出:「事豫則立,必有教以先之,教之善,必精義以研之,精義入神,然後立斯立,動斯和矣。」

 

其意謂教所以明善,明善乃所以立誠;

 

且以義為大經,研其所以然,則理無不察,日新有得,所立之教便皆誠明。

 

這也就是張載在〔乾稱篇〕中所說:「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

 

由此可知,性之良能與天之實理交相致,即張子「明誠合一」之道。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7:42 , Processed in 0.10938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