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柏雷】 RabelaisFrançoi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拉柏雷(1494~1553)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學者、作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在長篇諷刺小說〔巨人傳〕(GargantuaetPantagruel)一書中,曾強烈抨擊封建政治、教會權威、經院哲學及其腐敗的教育。
他強調對人性尊嚴的重視,進而提出合於人文主義的政治、道德與教育理想。
拉柏雷一四八三年生於法國中部,幼年時接受經院教育,並學習拉丁文。
一五二○年左右,曾入方濟會(FranciscanOrder)作過教士,後來並成為一個教區的教師。
拉柏雷在青年時曾攻讀希臘、羅馬古典文學及哲學、法學與醫學,並發表過一些相關的論文。
但由於他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後來被教會視為異端而遭受迫害出走。
在他旅行途中,得以深入接觸社會,結識當時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者。
一五三○和一五三七年,兩度進入蒙特佩利爾(Montpellier)大學醫學院研讀醫學,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當時的名醫。
一五三二年時,他以一具被絞死的囚犯屍體來進行解剖。
綜觀拉柏雷一生,以追求科學真理、反對權威對人性的戕害為己任,同時在教育史上也留下許多的創見。
拉柏雷所主張的教育是唯實主義(Realism)的教育,有別於經院哲學家所主張的形式主義(Formalism)。
他的主要教育觀點如下:(1)將兒童視為發展中的人,強調教育對於個性發展的重要,期望透過教育培養兒童成為學識淵博、道德高尚、活潑健康、信仰新教的人文主義者,反對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權威式教育,推崇尊重兒童人格的自由教育。
(2)注重廣義的智育,一方面重視古代語文的學習,強調古文學的研究應擷取精髓,勿嚼殘渣,否則就會成為書本之奴而非書本之主;
另一方面,他也重視實用學科的學習,主張以科學知識來增進學生的智慧,提倡新知的重要性。
(3)在教法方面,拉柏雷主張用理解、實物教學及師生間的討論,反對只重記憶不重理解的教條主義;
認為「沒有經過理解的學問等於靈魂的廢物」,所以主張旅行教育,認為旅行是向社會覓取教學資源的最佳方式。
此外,拉柏雷還要求教師重視複習的方法,將教學內容組織成具有吸引力的活動。
(4)重視宗教與道德教育,且主張宗教教育是德育的基礎,他認為「如果心地邪惡,智慧不會進入頭腦」,學生必須嚴格遵守合理的學習與生活制度。
(5)教育中不可忽略身體保健及衛生的重要性,身為醫生的拉柏雷,不同意中世紀的「不加洗滌的肉體適合於臥藏德行的靈魂」的流行觀念。
他主張學生應該潔淨、經常運動、飲食前後要以清水洗手及眼臉,頭髮要梳得整齊,穿著應樸實,不可因看書而影響身體,尤其不可夜讀,早課之後應該是遊玩或運動,重視體育、音樂、美術等活動。
簡言之,拉柏雷對學生體格鍛練的重視與中世紀的禁欲生活有著強烈的對比。
拉柏雷基於其專業背景所提出的教育觀點,較近於唯實論的觀點,尊重人性價值,注重實際經驗與個人理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僅重視心靈的教育,更重視身體的教育。
與其他唯實論者比較,不僅獨樹一幟,後來也成為開啟重視感官經驗、注重兒童個人發展之自然主義教育的先河。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