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兒童中心教育運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21:4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兒童中心教育運動

 

Child-CenteredEducationalMovemen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兒童中心」或稱「兒童本位」的教育運動,係指十八世紀起盛行的一種以兒童為教育活動中心的教育運動,此項教育運動後來並成為二十世紀教育思想的主流。

 

基本上,該運動具有下列的特徵:(1)重視兒童本身興趣而非外在權威,兒童的興趣及需要才是決定課程及教學順序的主導因素;

 

(2)兒童的學習是在兒童的真實生活經驗中,而不在書本或固定的學科知識裡;

 

(3)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輔導的方式代替揠苗助長或強迫灌輸的方式;

 

(4)教育的目的不強調人類的文化傳統及社會價值,而主張儘量發展每一個人的潛能與價值;

 

(5)主張設置多種教育制度,以適應個人多方面的需要與能力。

 

兒童中心教育運動,在一九二○及三○年代最為盛行,一九五○及六○年代則漸趨衰微。

 

不過兒童中心教育運動所倡導之尊重兒童個性、需要,早已成為當代教育的核心思想。

 

兒童中心教育運動的主張,就在尊重兒童的獨立自由。

 

此種主張,可溯源自二十世紀以前的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齊(J.H.Pestalozzi,1746~1827)與福祿貝爾(FriedrichWilhelmAugustFroebel,1782~1852)等人。

 

其中盧梭首倡自然教育,即尊重兒童價值的教育。

 

盧梭認為幼兒接近自然,因此兒童較成人具有更多的價值。

 

兒童並非成人的縮影,也不是成人的玩物,而是一個獨立完足的成熟個體,盧梭因而主張教育的活動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及能力。

 

盧梭的教育主張可說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Revolution),他將傳統以教師、成人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轉變為以兒童為中心。

 

後來裴斯泰洛齊受盧梭思想影響,認為「人」能夠自己創造自己的道德生活及社會關係,所以務使個體的內在力量獲得充分的發展,故主張教育目標即在使人的各種能力自然、進步且均衡地發展。

 

十九世紀時,德國教育學者福祿貝爾認為「兒童的全部潛能在兒童自身,無論多輕微的徵象,過去的活動在兒童,未來的改變也在於兒童。」

 

福氏相信,人性中含有神性,神性是至善的,因此人性中也含有至善的可能。

 

由於福氏主張教育應該是內在心靈的開展歷程,所以進一步創造了「恩物」(gift)一詞,依福氏之見,恩物主要用以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每一施教者均應透過努力,協助受教者依照本性來發展。

 

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由於有機論思想的影響,兒童被視為一完整的有機體,許多學者相信兒童本身的發展對於其未來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兒童中心的教育思想再次掀起高潮。

 

當時兒童中心教育運動中的重要人物包括美國的愛默生(R.W.Emerson,1803~1882)、帕克爾(F.W.Parker,1837~1902),瑞典的愛倫凱(EllenK.S.Key,1849~1926),德國的古利特(L.Guerlitt,1855~1931)、賴伊(W.A.Lay,1862~1926)、奧圖(B.Otto,1859~1933)、利茨(H.Lietz,1868~1919)、包爾生(Fr.Paulsen,1846~1908)、威尼堅(G.Wyneken)、基喜(P.Geheeb)、墨以曼(E.Meumann,1862~1915),義大利的蒙特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荷蘭的利哈特(J.Ligthart,1859~1916),比利時的德可樂利(O.J.Decroly,1871~1932),奧地利的喜日客(F.Cizek,1865~1947),俄國的夏茲基(S.Shasky,1878~1934),法國的狄摩林(E.Demolins),英國的雷迪(C.Reddie,1858~1932)及尼爾(A.S.Neill,1883~1973)等人。

 

這些學者幾乎在歐美各地都高呼「兒童至上」或「學生第一」。

 

其中愛默生很早就喊出「尊重兒童」(RespecttheChild)的呼聲;

 

愛倫凱在一八九九年刊行〔兒童世紀〕(JahrthunderdertdesKindes)一書時,也已提出「兒童是二十世紀主人翁」的口號;

 

蒙特梭利則提倡「自動教育」(auto-education)的重要性,強調教育的任務在使兒童走向自我教育的正途;

 

德可樂利重視兒童獨特的個性,認為個人並非別人的複本,因此教師與成人應了解每個兒童的獨特性;

 

威尼堅也一再強調兒童應有自己的想法,不應受到成人的約束。

 

凡此種種,雖然並非教育史上的創見,不過這些兒童中心教育學者中有多人又更進一步實際從事新式學校的實驗工作,遂使得兒童中心教育運動影響更盛。

 

此外,美國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及哲學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也曾大力倡導兒童中心教育運動,他說:「今日的教育改革應是在轉移教育的重心。

 

昔日哥白尼的天文學說指出天體之中心應由地球轉至太陽,而教育重心的轉移亦是如此。

 

兒童就像太陽,一切教育的設施皆應以兒童中心來組織。」

 

一九一八年兒童中心教育運動的領導人物聚集於華盛頓(Washington),成立進步主義教育學會(ProgressiveEducationAssociation,PEA),至此兒童中心教育運動與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合流。

 

由於進步主義教育思想頗符合於美國個人主義的心態,所以PEA成立之初,入會者頗多,二十世紀三○年代可說是進步主義及兒童中心教育運動的全盛時期。

 

在一九三八年PEA所出版的〔進步主義教育之前進〕(ProgressiveEducationAdvance)一書中,列出了進步主義的主要教育原則如下:(1)自由、平等及博愛的教育原則。

 

強調兒童的自由生長及自動自發、自我表達的自由,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培養友愛氣氛;

 

(2)興趣是所有活動的動機,各種學習經驗間應互相聯繫,並讓兒童有成就感的自覺;

 

(3)教師是指導者而非「作業師傅」(taskmaster);

 

(4)應從事兒童發展的科學研究,在教育過程中也應注意影響學生身體發展的種種因素;

 

(5)學校必須與家庭及社會充分合作,且學校應成為三者核心。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雖然反映出美國社會對於「進步」的期待,對當時教育與社會的改革也有貢獻,但由於過分強調「兒童中心」的個人主義,致使社會的價值受到忽略;

 

而部分PEA激進教育工作者主張完全放任學生,不加任何管束,也引起許多衛道人士的嚴厲批評。

 

面對種種責難,PEA遂在作法上稍作修正。

 

隨之而來的二次大戰,保守勢力的興起,益使得PEA的自由思想與兒童中心教育主張大為收斂。

 

一九四四年,PEA改名為美國教育聯誼會(AmericanEducationFellowship),強調進步的教育必須建立在進步的社會中;

 

但PEA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一九五五年時終於宣布解散。

 

兒童中心的教育運動雖然受到不少批評,當前的學者也不明顯高舉兒童中心的標誌,然而「兒童中心」的教育主張卻已成為二十世紀教育學說中最重要的特徵。

 

在兒童中心教育運動的影響下,許多兒童中心的學校紛紛創設,而教育目標也逐漸重視個體主動精神的培養與個性的發展,因此兒童中心教育運動在教育歷程中對兒童特殊地位的承認,在教育理論的發展上貢獻極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6:45 , Processed in 0.09374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