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性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01:06: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性情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性與情同為中國古典人生哲學與道德哲學中重要的範疇。

 

論性的派別紛繁,內容甚為複雜。

 

儒家思想中,孔子論性僅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語而已,並未再有明確的解釋。

 

孟子持「先驗人性論」的觀點,清楚的提出人性本善的命題,強調人性中本然的、先驗的、至善的道德價值乃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之處。

 

一方面應因勢利導,擴而充之,使自然發為人生最高的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則應加以存養,藉克己、慎獨之功毋使為外物所蒙蔽。

 

故其道德教育特重道德良知的啟發,以建立自覺自律的理想德性。

 

(參見「性命」)孟子在其〔告子篇〕中嚴厲地批判告子論性的主張;

 

告子論性其實可以分析為兩種概念:第一種是所謂「生之謂性」,這是指人類食、色等本能的衝動、需求。

 

漢儒董仲舒謂:「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

 

王充謂:「性也者,與生俱生也。」

 

乃至清朝戴震以「自氣心和」為性等,均可稱之為「自然人性論」。

 

蓋以本能釋性,固無善惡可言。

 

近代心理分析學者佛洛依德(SigmundFreud)所持之道德論,係以人格結構中的「本我」(id)為一切行為之原動力,與此頗有相近之處。

 

第二種概念是同篇中引告子所說:「性猶杞柳,義猶桮棬。」

 

謂人性如杞柳桮棬一般,可待矯揉而任意成形,亦猶如湍水一樣,可隨意決之東西,故性為可善可惡。

 

此說可稱之為「經驗人性論」。

 

荀子論性之基本觀點包含前述兩種意義,不過他卻明確地提出人性本惡的主張。

 

近代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者所持的道德論,認為所有行為均可透過制約(condition)原理予以聯結或塑造(shaping),其觀點甚近於告子論性的第二種涵意。

 

對於「情」的概念及性、情的關係,以荀子的界說較為清楚;

 

〔荀子‧天論〕載:「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夫是之謂天情。」

 

〔正名〕也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從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性」是指人類與生俱來或遺傳而來的智力、氣質性(temperament)等種種特質,這些特質和環境發生交互作用,乃產生「情」。

 

因此「情」概指各種情緒反應(喜、怒、哀、樂)、態度(愛、惡)和需求(欲)。

 

不過荀子對於性情卻賦予「性惡」、「情不美」的價值觀點,所以他認為:「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漢唐以降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中,性之善惡雖爭議頗多,但大抵抱持著情惡或不善的觀點,故傳統的修身觀念中也都認為應對情加以克制抑止。

 

其實性、情是人類自然的特質與行為表現,聖愚賢不肖都不能例外。

 

〔中庸〕主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孔子更稱讚「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因此如果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啟發人類至善的道德良知,一方面則以中和之道作為情緒發展與教育的準則,則對個人而言是和諧人生,對社會言是和諧社會的建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6:55 , Processed in 0.09374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