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意學】 ChildSemantic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構成語意的基本單位是詞素(morpheme)。
詞素主要是由單字組成。
中文裡一個方塊字表示一個詞素,比較明確清楚;
由兩個單字組成的詞,其詞素的數目則視情形而定,如「電腦」有兩個詞素(由兩個意義合成),但如「桌子」、「耳朵」則只有一個詞素(只表示一個意義)。
專門研究詞素的知識,就稱為語意學。
在英文,一個單字表示一個詞素;
但英文詞素變化多,如字頭、字尾加字,三種時態,單、複數等。
故英文常用字遠較中文常用為多。
語意的發展可分成語意特徵及詞義的理解兩方面,有關語意的特徵部分參見辭目「語意特徵論」(SemanticFeatureTheory)。
詞義的理解是兒童正確使用語言和理解語言的基礎。
兒童獲得詞義的過程比獲得語言、句法的過程為長。
根據尼爾森(Nelson)的研究調查,發現:兒童早期的單詞性質可歸為六類,按出現頻率的高低可依次為普通名詞、特定名詞、行動詞、個人和社交詞及功能詞等六種。
兒童詞義理解的過程有兩種現象發生:1.過分擴張(over-extension):兒童的早期詞彙中,普遍表現出對詞使用範圍的擴張現象。
例如,他們不只是將「狗」稱為「狗」,他們也會把牛、羊、馬等四隻腳的動物均稱為「狗」。
幼兒經常將各種動物視為「狗狗」,所有飲料視為「奶奶」。
這種過分擴張的現象,說明幼兒已開始有分類及組合的能力。
隨著幼兒對詞義掌握更多的特徵或累積更多的經驗後,才能真正理解詞義。
2.低度擴張(under-extension):把詞的使用範圍縮小,對事物較嚴格的區分,即為低度擴張的現象。
例如,幼兒所謂的「媽媽」,可能只代表他自己的媽媽。
「桌子」是代表家中吃飯的桌子。
對某些概括程度較高的詞,如「動物」,只能應用於最典型的對象。
如幼兒會將「狗」、「貓」視為動物,但他們不認為「蝴蝶」是「動物」。
兒童對詞義理解的擴張或縮小範圍,通常發生在兩歲到六歲之間。
語言學家雖然無法得知兒童如何學會其所聽到的話語的意義,及如何使用語意,但早期的發展過程與語言的擴展、延長、縮短與區辨有關。
一些證據顯示:早期的話語會隨著智力的成長與經驗的累積而增長,而某些行為片語會逐漸轉化為漸增的複雜體系。
兒童學習語言的型式有個別差異,有用指稱式的(referential),有用表達式的(expressive)。
前者指利用其新學會的口語能力稱呼事物;
後者指利用語言調適社會性互動,並表達其需要。
新語的學習不能靠揠苗助長的方式,必須依兒童自己的成長速率而進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