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事實的科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1:3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事實的科學

 

Tatsachenwissen-schaf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事實的科學是以研究對象不具價值意味來探究,以掌握其中所具有的客觀法則。

 

研究領域除了自然科學外,範圍亦延伸至人文社會科學方面。

 

事實的科學對於教育學演進有極大的影響,尤其當代經驗─分析教育科學理論,更明顯地標示出來。

 

教育學的經驗科學化受啟蒙運動影響,認為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同受機械法則所支配,透過觀察、實驗與理性判斷,即可得到控制並解釋自然現象之因果法則。

 

康德(ImmanuelKant)教育學科學化之要求,即強調教育實驗的重要,認為透過實驗可以建立人性教育之法則。

 

至十九世紀末,受科技發展影響,實驗心理學確立後,教育實驗的想法又漸抬頭。

 

墨以曼(E.Meumann)、賴伊(W.A.Lay)的實驗教育學即是此時的產物,並試圖以謹嚴的自然科學實驗方法,探究經濟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技術。

 

一九二○年代受胡塞爾(E.Husserl)現象學影響,教育學又展開所謂純理論的教育事實研究,企圖將教育學建立為一門在內容上獨立自主的事實科學。

 

這類嘗試在一九六○年代受到批判教育學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其改變顯現在克勞爾(K.J.Klauer)、阿利希(L.M.Alisch)、瑞斯納(L.Rössner),以及布瑞欽卡(W.Brezinka)的學說中。

 

克勞爾區分教育學為描述教育學、規約教育學與規範教育學。

 

阿利希則作深度的方法論的省思。

 

布瑞欽卡的「教育後設理論」更試圖綜合當代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及實用主義等不同觀點,從後設理論基點上探討教育科學、教育哲學與實踐教育學命題系統之特色與關係。

 

其在方法意識與對象意識的自覺,為教育學的經驗科學化開闢新境界。

 

但因其後設理論基礎仍堅守科學實在論的立場,將教育現象視同自然現象,視之為早已存在之獨立自存的事實或實在,並蘊涵著法則性。

 

教育的經驗研究依此應採排除價值判斷的態度,運用客觀量度工具,以發現教育現象之法則,進而建立命題系統,以解釋、預測、進而控制教育活動之進行。

 

即使教育活動本身存在著價值規範,也被視為事實,而能進行科學分析。

 

如此使得科學理性被窄化在因果性與法則性的框架中,無法全面開展。

 

教育過程的動態性、歷史性與社會性及其與研究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相對的被忽視。

 

教育實踐被貶為理論的技術運用。

 

為避免將教育活動視為事實的科學後產生這些問題,在實際研究上,應強化主體意識的反省,洞視教育情境背後所具有的複雜性,以使實徵研究能充分揭露教育實際。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14:38 , Processed in 0.1093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