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角色取替】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1:16: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角色取替

 

RoleTak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角色取替(RoleTaking)係指取代別人的角色,即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從那個人的觀點觀察世界上的事物。

 

不僅了解別人對各項事物的看法,而且對他的行為、態度與感覺等能具有「同情的了解」。

 

例如對於周遭的人物,如交通警察、公車司機、路邊攤販等,具有角色取替能力者即使不同意他們所表現的某些行為,卻能設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的立場了解其行為的背景、原因或感受。

 

詳言之,此種角色取替能力可能如特諾(R.H.Turner)所言具有三種情形:第一,個人的角色取替可能是完全認同別人,在此情形下,個人係以自己所設想的別人觀點指導自己的行為;

 

第二,個人視別人角色為外在事物予以觀察,然後以第三者的立場運用別人角色行使的資料做為個人行為的指導;

 

第三,個人將別人角色視為互動的對象,了解其對個人行為的可能影響,藉以達成某些目的。

 

角色取替概念由來已久,古人所謂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或「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等,均具有相似的意義。

 

但在學術上重視並研究角色取替的現象者,則以米德(G.H.Mead)與皮亞傑(J.Piaget)等為最早。

 

米德以為能敏銳的感受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並歸納別人的觀點,即具有取替別人角色的能力,才能逐漸形成概括化他人(或所謂自我意識)。

 

皮亞傑則強調角色取替能力與認知結構平行發展,兒童由自我中心逐漸認識人我之別,亦即形成角色取替能力,始能了解別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觀點,從事有效的溝通,進而發展相互尊重的德性。

 

故角色取替能力不僅為發展道德認知所必備,甚至本身即為自律性道德的內涵。

 

由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影響,學者們對角色取替的研究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研究探討可能影響角色取替能力的因素,如年齡、性別、智力,乃至同儕互動、人格特質與訓練因素等,其中智力因素更受到重視;

 

第二類研究探討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階段,例如有人將其畫分為四個層級,從自我中心的角色取替、主觀的角色取替、自我反映的角色取替,至相互性的角色取替等。

 

有人則將角色取替能力先畫分為知覺性的角色取替能力與概念性的角色取替能力兩大類,再分別探討各類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情形;

 

第三類研究探討角色取替能力與人類行為發展的關係,如角色取替與自我發展或社會化的關係等,尤其以角色取替與道德發展的密切相關最受重視。

 

角色取替係角色理論中的一項核心概念,受心理學、社會學與教育學者的重視。

 

近年來的研究除針對一般人外,更兼及特殊對象(如盲聾者等),涉及的範圍已愈來愈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9:11 , Processed in 0.07812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