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1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0:43: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22 13:42 編輯

李翱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李翱字習之,是韓愈的高足弟子,也是韓愈的侄女婿,受韓愈的影響很深。

 

他說韓愈是「古之人」,韓愈則稱許他「有道而甚文」,又稱他「究極聖人之奧」。

 

〔新唐書‧李翱傳〕載:「始從昌黎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故有司亦諡曰文。」

 

其著作有〔李文公集〕行世。

 

李翱與教育理論有關的文章,是他所著的三篇〔復性書〕。

 

李翱學宗〔中庸〕,宋歐陽修在〔讀李翱文〕中指這三篇文章直是〔中庸〕的義疏。

 

李翱在其〔感知己賦〕中亦說:「擇〔中庸〕之難蹈兮,雖困頓而不改其所為。

 

……心勁直於松柏兮,滄霜雪而不衰。」

 

說明他對〔中庸〕思想的堅持。

 

李翱論學,以老子之「歸根」、「復明」,莊子之「復初」、「反性」,貫以佛家之「正思」、「正念」,與儒家〔中庸〕中的「率性」、「明誠」相融合,建立他的新性理學說。

 

他說:「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

 

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

 

雖然無性則情無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

 

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聖人者,豈其無情耶?

 

聖人者,寂然不動。

 

……雖有情也,未嘗有情也。

 

然則百姓者,豈其無情者邪?

 

百姓之性與聖人之性無差也。

 

雖然情之所發,交相攻伐,未始有窮,故雖終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李翱認為性是善的,情是惡的,「情昏而性匿」,「情不作而性充」,所以主張抑情復性。

 

他認為聖人亦有情,但聖人賦有「至誠」的本性,所以能「其心寂然,光照天理」,情便發動不起來。

 

李翱所說的「復性」,即「盡其性」,使反於本然之明。

 

如他說:「視聽言行,循禮而動,所以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

 

他又說:「弗思弗慮,情則不生,情既不生,乃為正思。

 

正思者,無慮無思也。」

 

〔易〕曰:『天下何思何慮?

又曰:『閑邪存其誠。


〔詩〕曰:『思無邪。


又說:『道者,至誠也。


誠而不息則虛,虛而不息則明,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非他也,此盡性命之道也。」

 

皆在說明此性出於至誠。

 

在教育上,李翱認為要從「率性」做起,也就是「循其源而反其性」,便是「道」,亦即是「至誠」;

 

而所謂「誠」就是「定」,就是寂然不動照明萬物,就是遵循天道;

 

要像孟子一樣「四十不動心」,要做到〔中庸〕中「慎獨」的工夫,也就是上面說的「無思無慮」,「惟性照明」。

 

這裡,他用佛家的「寂」和「定」解釋〔中庸〕中的「誠」,以「照」來解釋〔大學〕中的「致知」。

 

他和韓愈一樣,主張「文以載道」,也認為言、行、道應該一致;

 

而行道又須通過「禮」。

 

他說:「學古文者,悅古人之行,受古人之道也。

 

故學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行其禮。」

 

李翱的學說本諸〔中庸〕,其〔復性書〕一方面在方法上吸收佛老的精華,一方面在根本思想上則強調儒家道統,在表面上是一種調和,實際上卻是借調和以揚棄佛老的流弊,充實儒學的內涵,其立論與北宋周、程、張四子之性說,頗多契合,可謂宋代理學的先驅。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0:06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