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0:4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璜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李璜(1895~1991)字幼椿,別號學鈍;

 

四川成都人。

 

八歲入塾,十三歲進英法文官學校肄業,餘暇拜師修讀四史、〔文選〕與〔通鑑〕,奠定國學與外語基礎,尤以法文為擅長。

 

民國二年(1913)考入震旦大學為插班生,與曾琦、左舜生等交遊,對於時事、政治興趣日增;

 

七年,於北平認識王光祈、李大釗等,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同年底赴法留學。

 

李璜抵法,正值巴黎和會召開,局勢不利於中國,故即創辦巴黎通訊社,向國內傳達訊息,並以記者身分採訪英、法等國領袖,力爭山東主權。

 

九年(1920),入巴黎大學攻讀歷史與社會學,於十三年取得碩士學位;

 

期間並與吳稚暉、李石曾等人致力於勤工儉學事業。

 

早在民國七年時,李璜即已批判共產主義之非;

 

旅法期間,由於中共在歐洲擴大組織,爭取留學生及鼓動鬥爭,為了對付共黨,遂於十二年十二月二日和曾琦、何魯之等人組織中國青年黨,以「國家主義、全民政治」為號召,正式與共黨展開思想及行動之鬥爭。

 

次年學成歸國,再創辦〔醒獅週報〕,積極主張愛國、民主、反俄、反共;

 

十四年曾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此後乃於華北、東北、四川等地發展黨務,培植幹部,組訓民眾,與中共及日本進行長期對抗。

 

抗戰軍興,先後受聘為國民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並主持川康等地建設,於徵兵、徵糧事務貢獻良多。

 

抗戰勝利後,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更形複雜,尤其國共和談,李璜素持悲觀態度,隨後於政治參與亦漸消極。

 

三十八年(1949)以後,避居香港,受聘為珠海書院社會學系主任及新亞研究所指導教授;

 

四十五年起連任青年黨主席;

 

六十七年移居美國,兩年後來臺定居;

 

八十年十一月病逝臺北。

 

李璜一生無論參與國事或組織政黨,率持國家主義(LaNationalisme)立場;

 

在〔釋國家主義〕一文中,他特別以「國格」一詞來彰顯歷史靈魂於建構國家要素上的重要性。

 

他強調歷史靈魂形成特殊的文化與信仰,並造就了國民特殊的生活志願及生活狀態,從而完備一個群體的自我,展現而為「國性」,使每一國民在性情上與行為上皆具有其本國之國格。

 

就實務言,國家主義乃堅持獨立自決,反對國際主義,主張民意的而非武力的統一,主張全民政治,反對一黨專政或階級專制。

 

在這種立場下鼓吹的國家主義教育,因而主張教育是一種國家主權、國家事業、國家工具、國家制度。

 

李璜同時指出,宣揚國家主義教育是針對個人主義而來,並且認為以中國處境,應注重眼前公利所在的社會,亦即能保障與人民利害切身的國家群體,而不應急於投身世界之公利,這亦是教育上當特別標明國家主義旗幟的基本理由。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在民國十年間,因余家菊、李璜、陳啟天等人之提倡,一時影響甚大。

 

他們曾合著〔國家主義的教育〕一書,引起當時教育界廣泛討論,更對於抵制教會學校、收回教育權運動發生推波助瀾的效用。

 

唯自民國十六年以後,類似主張日漸沉寂。

 

李璜一生著述頗豐,早年關於教育之論文多發表在〔醒獅週報〕、〔中華教育界〕、〔國家與教育〕等刊物;

 

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所撰時論則散見臺、港報刊。

 

另自傳體〔學鈍室回憶錄〕,則對於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社會之變局提供了重要的紀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15:29 , Processed in 0.15624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