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攻擊】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0:4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攻擊

 

Aggress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所謂攻擊可分為兩部分來說明:1.攻擊性行為:指對別人造成傷害之行為,並且是攻擊者有意的行為。

 

攻擊行為可能是反社會、利社會或是社會性認可的,視攻擊行為是否違反或遵從社會規範而定。

 

例如,因搶劫不成而殺人,屬於反社會的攻擊行為;

 

而法警執行槍決則是遵從社會規範;

 

在課室中的體罰問題,則一直是個爭議性很大的攻擊行為。

 

2.攻擊性情緒:指企圖傷害別人的內在狀態,例如憤怒。

 

攻擊情緒不一定都表現出來成為攻擊行為,因為社會規範不允許個人隨意表達其攻擊情緒和攻擊行為。

 

故很多時候個人必須學習控制自己的攻擊情緒,並克制其攻擊行為。

 

有關產生攻擊行為的理論如下:1.佛洛依德(S.Freud)認為個人為滿足自己需求而向外攻擊,所以攻擊是本能之一。

 

例如雄性鬥魚的攻擊行為,似乎不需要學習。

 

另一種攻擊則是轉向自己,稱之為死之本能。

 

2.挫折攻擊說認為當個人受到挫折時,攻擊是挫折的反應之一。

 

例如丈夫夜歸,當妻子一再的說教責罵,丈夫備受挫折而出手打人;

 

許多的家庭暴力因此而起。

 

3.社會學習論認為攻擊行為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

 

許多研究顯示:當兒童觀賞完暴力影片之後,其攻擊行為增加許多,可由直接模仿或替代性模仿而學到暴力,例如兒童由家中成人學到攻擊行為,也可由大眾傳播中模仿,因此大眾傳播對暴力影片的處理,相當受到重視與關注。

 

攻擊的方式有兩類:(1)直接攻擊,對攻擊目標直接加以傷害,例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2)間接攻擊,以迂迴、間接的方式達到攻擊的目的。

 

直接的攻擊行為往往受到社會規範的制止,因此在複雜的社會互動之下,個人會學著把直接的攻擊行為化明為暗,即採取間接的、迂迴的、被動的方式,或設法使自己的攻擊行為合乎社會規範,或者至少不易被抓到把柄的方式。

 

例如員工對公司不滿,不一定直接要求罷工或談判,可能使用上班時怠惰、敷衍或暗中破壞公物,來宣洩不滿的情緒,以達到攻擊的目的。

 

在正常的情況下,個人的行為受社會規範監控,但在群眾運動中有一值得注意的現象,即是處身於群眾裡的個人經常肆無忌憚的表現破壞性的攻擊行為。

 

這時候最容易產生暴力感染,因為在群眾裡的匿名作用、責任分散、群眾的鼓噪……等因素引起個體的激昂狀態及相關反應,即是「去個人化現象」(deindividuation)。

 

故攻擊有如雙面刃,有正面功能,亦有負面的破壞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14:27 , Processed in 0.16698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