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8:2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律

 

Autonom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自律,或稱自主(Autonomie),指一種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和獨立於所有外在約束(externalconstraint)之外的自由(freedom)。

 

它通常包括了三方面的意義:(1)生物學方面,指幼兒在出生以後,獨立於母體之外,脫離了胎兒期的完全依賴後所具有的相對自主性(relativeindependence);

 

(2)政治社會方面,指不受外在限制的行動自由,例如地方的教育權力所具有之獨立於中央外的自主性;

 

(3)倫理學或心理學方面,自律是道德行動的主要特徵,指個人在引導或約制自己行為時所具有的相對自主性。

 

自律的相反詞是「他律」(heteronomy),後者有受制於外在權威(externalauthority)之義。

 

autonomy一字源於希臘文中的autos(自我)與nomos(法律)二字,因此其原意即為「自己賦與法律」或「自為法律」的意思。

 

當我們承認人類有自為道德律(morallaw)的良心時,即等於承認自律為道德行動的本質特徵,因此,自律的概念其實與道德律的概念同樣久遠。

 

自律的概念在道德哲學上,又可分為廣狹二義,其中在廣義的自律方面,自律即是良心。

 

在基督徒的道德觀念中,每個人「對自己而言都是法律」,故而人不可逼迫任何人違反自身良心行事,從行動的主體而言,良心是道德決斷的最後法庭。

 

至於狹義的自律方面,德國哲學家康德(Imm.Kant,1724~1804)即將「自律」視為道德最高且唯一的法則,因為「道德律不過表示了純粹實踐理性(purepracticalreason)的自律而已」。

 

在其〔道德形上學之基礎〕(GroundworkoftheMetaphysicofMorals)一書中,康德論述到意志(will)的自律與他律:「意志的自律是意志的特性,意志(不關聯到意志對象的一切特性)對其本身即是一項法則。

 

……若意志尋求決定它的法則,是在意志的格律適於普遍的自我立法以外的任何地方,亦即意志超越自己,由意志之外的任何一個對象的特性來決定法則,這結果必然是他律。」

 

由此可知,康德所講的自律是一種意志(will)的自律,此種意志的自律僅依其純粹理性的法則或無上命令(categoricalimperative)行事。

 

它通常有個崇高的邏輯句型,即「為道德而道德」或是「直道而行,如此而已」。

 

這種本於道德行為內在目的的自律行為並非如同「他律」一樣係基於純粹理性之外的感性經驗條件或目的而行事。

 

康德即依此等理念,認定道德實踐係根源於自律,唯有基於不受自然所影響並以理性為基礎的非經驗法則,道德實踐才有普遍性可言。

 

康德對於自律觀念在道德實踐中的定位,也深深地影響了倫理及心理學者的看法,一些學者特別是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psychology)家,在論及兒童道德判斷(moraljudgement)的發展分期時,均將「自律」認為是道德認知的最高理想。

 

例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1896~1980)即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至少可分為三個階段:無律(anomy)、他律與自律。

 

皮亞傑認為,自律期的發展大概自八、九歲前後開始,此期兒童的道德意識會漸漸覺醒,而能慢慢運用其理性作道德規則的分析批判。

 

即使無法作出完整的道德批判,至少也能懷疑或追尋「應然」(oughtto)的理由,而不只是盲目或被動地接受一切他律的規範,任何規則,唯有透過其本身道德理性的認可後才會採用為行為規範。

 

依據我國學者歐陽教的分析,皮亞傑所講的自律期,是指兒童開始能運用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律的道德判斷,它具有三種邏輯功能或心理特質,亦即是自為道德規範的立法者、執行者與司法者。

 

一個兒童當其進入自律期時,應該要能憑著自己的道德理性來認可社會的道德規範,評判習俗道德,或創制新的規範(立法者);

 

然後正直地去推行其認為在道德上是可行者(執行者);

 

最後並時時三省吾身,反省實踐的得失,自懲自獎,完全依賴自己良心的自律(司法者)。

 

由無律、他律而至自律,可說是發展道德心理學上一個最明顯的通則,其後郭爾保(L.Köhlberg,1927~1987)及牛津(Oxford)學者威爾遜(JohnWilson,1928~)等人的研究,也支持了前述皮亞傑的分段原理。

 

總之,具有倫理學意義的自律對於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啟發性,它甚至可以視之為一切道德認知及道德教學的理想,道德教學主要目的就在使兒童能具備前述三種自律的心理特質,並且能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尤其是在以自律為重的民主社會中,他律的道德教育不管多麼方便有效或合理,人的道德教育畢竟不能停滯於牛馬式的他律控制中,否則將無法適應民主社會的生活。

 

準此,民主社會中的道德教育必須以自律為主,在幼兒或兒童時因其發展尚處無律、他律階段,必要時應輔以合理的他律,但仍應以自律為主,如此才能讓兒童逐漸由道德的無律、他律過渡至自律的道德判斷的教育階段。

 

但至青少年、青年或成人階段時,則應完全實行自律的道德教育,使每個學生於接受教育後都能作道德判斷的主人,而非盲從的奴隸。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3:4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