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23 16:54 編輯
【〔考工記〕】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考工記〕原是書名,內容敘述周代百工製作的技術:攻木之工有七,攻金之工有六,攻皮之工有五,設色之工有五,刮磨之工有五,摶埴之工有二,工有三十種之多。
〔周禮〕原第六篇〔冬官司空〕於先秦已經亡佚,漢時以〔考工記〕一書補足,遂成為〔周禮〕六篇的末篇,於是變成了〔周禮〕的篇名,標為〔冬官考工記〕。
唐‧賈公彥〔疏〕引鄭玄〔三禮目錄〕云:「(司空)象冬所立官也。
是官名『司空』者,冬閉藏萬物,天子立司空,使掌邦事,亦所以富立家,使民無空者也。
〔司空〕之篇亡,漢興,購求千金不得。
此前世識其事者記錄以備大數,古〔周禮〕六篇畢矣。」
(卷三十九)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云:「或曰: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
乃購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
據此可知,〔周禮〕原本有〔冬官司空〕一篇,於先秦即已亡佚,至漢興才用〔考工記〕來填充,叫做〔冬官考工記〕。
〔考工記〕可能是東周時齊人的著作。
〔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襄陽有盜古塚者,相傳是楚王塚,大獲寶物:玉屐、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編。
簡廣數分,長二尺,皮節如新。
盜以把火自照,後人有得十餘簡,以示撫軍王僧虔,僧虔云:是科斗書〔考工記〕,〔周官〕所闕文也。」
據此可知,漢已行隸書,此既云科斗文則如係六國文字,那麼〔考工記〕是先秦六國之作,毫無疑問。
清儒江永〔周禮疑義舉要‧考工記〕(一)云:「〔考工記〕,東周後齊人所作也。
其言『秦無盧』,『鄭之刀』。
厲王封其子友,始有鄭;
東遷後以西周故地與秦,始有秦。
故知為東周時書。
其言『橘逾淮而北為枳』,『鸚鵒不踰濟,貂踰汶則死』;
皆齊、魯之水。
而終古、戚速、椑筊之類,〔鄭注〕皆以為齊人語。
故知齊人所作也。
蓋齊、魯問精物,善工事而工文辭者為之。」
江永之說很有道理,郭沫若就他的基礎再加發揮說:「〔考工記〕毫無疑問是先秦古書。
且看那開首的敘記裡說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
可知時已不屬西周,而書亦非周人所作。
又說到『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
鄭、宋、魯、吳、越等國入戰國以後,都先後滅亡,其技藝亦早已遷乎其地;
可知這所說的還是春秋時代的情形。
又說到『粵無鎛,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或燕之角,荊之幹,妢、胡之哿,吳、越之金錫』;
作者之國別連燕、秦、荊、楚、妢、胡都是除外了的。
當時重要的國家沒有的只是齊和晉,『妢胡』舊註以為『胡子之國,在楚旁』;
這樣的小國不應有被舉的資格,我疑妢即是汾,指晉國,胡仍是胡無弓車之胡。
如此,則只剩下齊國一國了。
再看書中所用的度量衡多是齊制,如冶氏為殺矢的『重二垸』;
垸,據鄭玄〔注〕即東萊稱重六兩大半兩(原注:大半兩即三分之二兩)的環;
如栗氏為量的釜、豆等量名都是齊制。
又如:『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一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
即所謂「齊舊四量:豆、區、釜、錘、四升為豆』(〔左傳昭公三年〕)。
據此,我們盡可以斷定〔考工記〕是春秋年間的齊國官書。」
(〔十批判書〕)據此郭氏的看法,並不與〔南齊書‧文惠太子傳〕的說法衝突,〔考工記〕為春秋年間的齊國官書,南傳至楚,楚王愛而抄錄之,王死遂陪葬於楚王塚內。
疑此位楚王已是戰國時王,所以用科斗書抄寫成簡冊的。
同時,可證,〔考工記〕於六國已自齊國流行至楚國了。
總之,〔考工記〕原本自是一本書,到了漢興為了填補〔周禮〕第六篇〔冬官司空〕的亡缺,漢儒將之置於〔周禮〕之內,於是成為〔周禮〕的第六篇。
內容是詳細記載周代百工製作的技術,總共有工三十種之多,可做為研究我國春秋時代科技史的重要史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