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老子的身世姓名已不可考。
不過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記載說,老子是春秋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室守藏史。
孔子至周時,曾問禮於老子。
其後老子見周室衰微,便避世而去,出函谷關之前應關令尹喜的要求,著〔道德經〕上下五千言傳世。
後世尊老子為道家的始祖,他的學說主要在教人效法自然,清淨無為,少私寡欲。
要旨包括:1.道:老子以「道」為形而上的抽象原理,既超乎感官知覺,也不是言語所能形容。
「道」是超越時空、普遍永恆的自然法則,同時也是先乎一切萬有而存在的宇宙化生原理。
老子也認為「道」是自然無為、淡泊無私的精神原理。
自然運行原本無意識、無欲望、無作為,卻能覆育萬物,毫不偏私。
老子因而教人效法自然的無私、不持有、化成萬物的崇高精神,恢復人性素朴無爭的天真無邪,提升人的心靈境界。
老子又將「道」看做是辯證的思想原理,「道」可超越並統合所有對立相反的概念與事物;
所有表面看來對立相反、互不相容的事物,在「道」的統一原理之中,乃是互補互成、循環互倚的。
舉凡有無、長短、美醜、難易、禍福等存在、關係與價值對立狀態,都以相反相成為原則。
本著這「道」的辯證原理,凡事消極之至即化為積極,積極之至則轉為消極,所以老子以消極無為的態度,表示積極無所不為的精神。
2.德:在道德經之中,老子多以「德」指人的道德品格,能依自然之道,達到無私無欲、不爭不有的境界。
有德者能知足常樂,清淨自正,保全自然本真的內在價值,不致耽溺於感官慾望,或受財貨名利的誘惑。
至於自然化生萬物,卻不據以為功,也不據為己有,則是「德」的最高表現。
3.聖人:老子以為聖人是理想人格的典範。
聖人善守自然之道,是德行完美的人。
聖人是治平天下的理想君王,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常使百姓無知無欲,免於爭奪兵燹之苦。
聖人治理的理想國則是小國寡民,人人虛心實腹的素朴社會。
由於老子的學說重在清淨無為、少私寡欲、絕學無憂,有人以為老子的教育主張是消極的反智主義。
其實老子的思想,旨在矯治過度的人為智巧與自私爭奪之病。
老子以為人性有二重:一是天生自然、如赤子嬰兒無知無欲的素朴狀態;
二是後天為耳目口鼻、貪欲私心所染的失真狀態。
前者純然是善,後者則為罪惡災禍之源。
因此教育的目的首在保全人的自然本真,避免感官刺激,不知比較競爭,不貪求多欲。
透過不斷的內在修為,提升自我的心靈境界,才可能成為只創造不占有(生而不有)的聖人。
這種想法和他的政治理想一致,相信唯有聖人領導教化的社會,才能使百姓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本於「法自然」的自然主義。
因為自然純粹是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價值。
自然狀態的純樸天真正是人為的虛矯邪惡的對比,教育就在使人脫離物質情欲的干擾,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所以老子主張「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自然主義」的教育觀,與十八世紀法哲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的自然教育頗有相似之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