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此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8:05: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此有

 

Dasei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此有」是存在哲學家海德格(M.Heidegger,1889~1976)與雅斯培(K.Jaspers,1883~1969)用以特指「人類存在」(HumanExistence)的字。

 

此有的英文意義為「在那兒」(beingthere),指出人類存在的特有方式。

 

海德格和雅斯培都認為,對於此有的理解,只能透過人類存在的途徑,而非透過本質的理解。

 

海德格以為「此有」有三種特性:一是「現實性」(facticity),即是「我」存在一個已經存在的我的世界中,「我」「被擲入」於一個不是由我所製造的世界中。

 

這種「現實性」同時也產生了對於「我」的限制,「此有」因此產生了「焦慮」(angst)。

 

第二種特性是「喪失性」(forfeiture)。

 

此有因淹沒於每日的生活,而背離了它真實存有的實現。

 

在此種情形下,「此有」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於「不真實」(inauthentic)的世界中,成為眾人所期待的「他們」或「一個人」。

 

第三種特性即是「存在性」。

 

「此有」不只是既與的、額外的特性,「可能性」才是它的首要特性。

 

「我」過我自己的生活,這生活可說就是一連串的「計畫」,既為將來,也為現在。

 

也因此,「我」的生活是「超越的」。

 

在雅斯培的分析中,此有所指的也是人類的存在。

 

不過是屬於人存在的第一個層次:在時空中存在的經驗性的對象。

 

除此之外,人還有第二層次「一般意識」(consciousnessassuch)與第三層次「精神」(spirit)的存在。

 

依雅斯培的觀點,這三個層次都是主體的「統攝者」(encompassing)之「內在的」模式。

 

除了這三種「內在的」模式外,人還有一種「超越的」模式,就是「實存」(existence)。

 

每個人都是「可能的實存」,而非「既存的實存」,因此,「實存」是一種「可能性」,不只是經驗、意識或是精神,而是人在面對「超越界」或站在歷史中時所有的自由、開放與真實性。

 

透過存在哲學家對於「此有」的分析,使得原本探討「客觀存在」的問題轉而到人自己本身所面對的問題上,使得當代哲學問題的探討重點由遙遠的「本體」變成真實的「人類存在」。

 

海德格和雅斯培在對「此有」分析上或有不同,但是他們對於「此有」所具有的「計畫性」或是「超越性」之說明,都可視為對於人的「可能性」的期許,而這點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也饒有意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5:00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