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文化】 Subcultur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次級文化又名次文化。
一個社會中自全體社會成員所參與的文化,叫普遍文化,也是由社會全體成員所共享的文化。
若只有社會的部分成員參與並享受的文化,就叫特殊文化。
次級文化是一種特殊文化,是由一個社會的次級社會或次級團體的成員所形成的一套特殊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包括思想、態度、習慣、信仰、生活方式等。
次級文化乃是社會分化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在異質性高、多元化、自由化、開放式的社會,由特殊團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便容易產生。
凡社會階級(如中產階級、貴族、勞工等)、職業團體(如農民、礦工、商人)、文化族群(如美國之黑人、拉丁後裔,臺灣之閩南人、客家人、阿美族人)、年齡團體(如老人、青年、少年等)、性別團體(如男人、婦女)等特殊團體,都會發展一套與優勢文化不同的文化模式。
不同的文化,常對人生、生命、幸福、世界等做不同的詮釋,從而產生不同的思惟及行為模式;
其在規範、態度和價值上與優勢文化相反、對立或衝突者,特稱「對抗文化」。
如美國一九六○年代末期到一九七○年代初期的青年運動,就含有許多對抗文化成分,嬉痞文化更是典型的例子。
一些新興宗教,如一九九三年在德州發生的大衛教事件,亦有對抗文化的色彩。
對抗文化潛藏著對優勢文化的反抗性或破壞性,因此常為優勢文化所不容而受到排斥。
但在其運動過程中,有一部分文化會被優勢文化所接納吸收,而成為優勢文化的一部分,此時對抗文化便會消失。
優勢文化、弱勢的次級文化,與政治權力也有關係。
通常人口占優勢的多數團體的文化,自然成為優勢文化。
但有時也有人口數少但文化占優勢的現象,如在殖民地社會,殖民本國的文化常是優勢文化,而土著文化反而變成附屬文化或次文化,其語言便稱為方言。
次級文化的產生,原來是為了滿足某特殊團體的特殊需求所致。
由於社會變遷或其他因素,優勢文化無法滿足這些人的特殊需求,他們便靠集體力量創造出特殊文化。
在社會變遷過程中,這些次文化也會受到挑戰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發展或轉型,甚至消失。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