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魂曲Requiem】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7:16: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安魂曲Requie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安魂曲是羅馬天主教為死者所舉行的彌撤曲(Mass),其唱法包括素歌(plainsong)與複音音樂(polyphony)的形式。

 

「安魂曲」名稱,主要是由於以「進堂詠」(Introit)中的「賜給他們永恆的安息,哦主」(Requiemaeternamdonaeis,Domine)為開始之故。

 

安魂曲在基本的禮儀結構上與其他彌撒曲並無太大的不同。

 

它刪除了普通彌撒中歡樂的部分,如榮耀頌(Gloria)與信經(Credo),而以聖詩(Tract)代替,復於「繼抒詠」(Sequence)中加上「震怒之日」(DiesIrae)。

 

安魂曲是一種「完全彌撒」,因為所包括的不僅是普通彌撒的項目,如垂憐經(Kyrie)、聖哉經(Sanctus)、羔羊經(AgnusDei),也包括一些特別彌撒的項目,如進堂詠、升階經(Gradual)等。

 

一般說來,安魂曲包括下列部分:進堂詠、垂憐經、升階經與哈利路亞詠唱、繼抒詠、奉獻經(Offertory)、聖哉經與讚美經(Benedictus)、羔羊經與領主詠(Communion)。

 

現存最早的複音安魂曲是由十五世紀的奧凱根(Ockeghem)所作,只包括進堂詠、垂憐經、升階經與奉獻經四部分。

 

到十六世紀末時,雖然已有不少的安魂曲出現,但在形式上都有些保守,大部分都未包括繼抒詠在內。

 

十七世紀時產生了數以百計的安魂曲,但多數都是為了特殊場合而演出。

 

十八世紀時,也有不少的安魂曲傑作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曲目,是莫札特(W.A.Mozart,1756~1791)的安魂曲。

 

雖然這首曲子莫札特並未全部完成,但卻是第一首成為音樂會曲目的安魂曲。

 

十九世紀的安魂曲中則有許多傑作出現,由凱魯碧尼(L.Cherubini,1760~1842)開始,白遼茲(H.Berlioz,1803~1869)與威爾第(G.Verdi,1813~1901)的作品為其中翹楚。

 

而其他的作品,如李斯特(F.Liszt,1811~1886)、聖桑(C.Saint-Saëns,1835~1921)、布魯克納(A.Bruckner,1824~1896)、德弗乍克(A.,1841~1904)、佛瑞(G.Fauré,1845~1924)等人的作品,也是頗為著名的例子。

 

此外,十九世紀也有「德文安魂曲」(GermanRequiem)的出現,這種安魂曲與前面的安魂曲彌撒有所不同,以〔聖經〕中關於死亡與哀悼的字句為主題,布拉姆斯(J.Brahms,1833~1897)的〔德意志安魂曲〕(EinDeutschesRequiem)是其中最傑出的作品。

 

二十世紀以後,安魂曲的意義便不再只限於彌撒曲,最著名的例子有杜路佛利(Durufle)、布瑞頓(B.Britten,1913~1976)與史特拉汶斯基(I.Stravinsky,1882~1971)等人的安魂曲。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17:28 , Processed in 0.09374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