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2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危微之幾】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6:1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危微之幾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危微之幾是指心靈危懼或精微的差別,語見〔荀子.解蔽篇〕:「處一危之,其榮滿側;

 

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機,唯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意思是說如果心思隨時保持危懼,則必行事謹慎成功,十分光榮;

 

若能修養心志,使臻精微境界,則雖有光榮也不自覺。

 

道經上說:人心十分危懼,道心十分精微。

 

心靈危懼或精微的差別,唯有賢明的君子知道。

 

根據荀子學說,人心常因偏執、曲見、耳目之欲的障蔽干擾,無法認識宇宙全象(參見「蔽塞之禍」)。

 

唯有藉反省涵養的工夫,使心雖有執藏,同時兼知、迷夢圖謀等活動,卻不致障蔽對宇宙全象的認知,進而達到「虛壹而靜」(參見「虛壹而靜」)的境界。

 

「虛壹而靜」不只是人從事認知活動時必做的準備,也是凝聚精神、專壹致志的修養工夫。

 

荀子稱這樣的心靈特徵是「微」,若只是戒惕危懼的心理作用,則稱之「危」。

 

〔解蔽篇〕說:「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以贊稽之(以道贊助考察),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以推類方式盡知萬物,乃至己身)。

 

類不可兩地,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精於事物者只知道如何治理事物,精於道者可兼而治理事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

 

荀子進而舉「槃水」以喻人心:人心若能維持壹靜,則有如槃水靜止,清明在上,混濁在下,可以照燭萬物。

 

反之,人心浮動有如藥水因動搖而混濁,便無法反映事物。

 

〔解蔽篇〕說:「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

 

如果能以道理引導人心,以清明涵養人心,則任何事物皆不至使人心傾倒,人心便足以判別是非善惡了。

 

如此專壹致志,清明循理的心,可稱得上是「精微」,但是不同於「危懼」。

 

人們如果為了恐懼外界干擾障蔽心知,於是刻意與外界隔絕,則是使心靈處於「危懼」的狀態,而不是「精微」的境界。

 

荀子比喻道,深山洞穴之中有名叫「觙」的人,善於猜謎,為了避免耳目與外物相接,逃避蚊蟲飛舞的聲音,於是躲起來閒居靜思。

 

如此摒除耳目之欲,可說是知所危懼,但算不上是心思精微,〔解蔽篇〕說:「蚊蝱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

 

……故濁明外景,清明內景。

 

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也就是說如果人連蚊蟲飛舞的聲音都怕會干擾其精神思維,則可說是知所危懼,但不可說是心思精微,心思精微的人是有高度修養的人。

 

無論心所燭照的外境如何混濁,內心仍然保持清明。

 

所以說品德完美的聖人即使有欲望情感,其抒發也必然在理智的指導之下。

 

由上述可知,荀子區分「微」、「危」的不同,旨在說明涵養心知應以使之專壹、清明、循理為重,而不在使之危懼,不在與外界隔絕。

 

進而可說荀子在道德修養上並不主張禁欲,而是主張「以理制情欲」。

 

荀子的立場較合乎儒家本旨,宋儒以人心、道心分別代表人欲、天理的「理欲二元論」,與荀子大相逕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8:44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