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主觀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2:49: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主觀性

 

Subjectiv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主觀性又譯為主體性,就字面而言,與主體(subject)、主體的或主觀的(subjective)及主體主義(subjectivism)密切相關;

 

實際應用時,大抵指採取或維護主觀的、主體的觀點或方法的任何思想,皆具有主觀(體)性的特質。

 

主體一詞源於拉丁文sub及jacere,意「丟在下面」或「置於下面作基礎」,與實體(substance,substratum)意義相近;

 

係指作為基礎的、負載的實在存有物。

 

由此可知,被負載的事物是負載者的存有限定,必須藉由負載者而成立。

 

主體最初的涵意,見於亞里斯多德所重視的邏輯中,即邏輯主體,也稱為主詞或主語;

 

與其對立的是述詞或謂語(predicate)。

 

此時主體即為存於世間的實體,因此在一般的陳述中都是將存有物作主詞,而將某一限定作述詞。

 

此外,依拉丁文原意,所謂負載之說,在哲學上即是指自我係其行動的主體,也就是自我清楚意識到行動,以及某些情況屬於自我,並在自我身上。

 

另外,主體與客體相對,指自我的意識與另一事物(對象)相對立;

 

此時的主體可指心理主體或是由肉體和靈魂所構成的人之整體。

 

由主體的意義出現後,在哲學討論中,不基於客體或客觀事實,而以主體或主觀的感受為依據,稱為主體的或主觀的。

 

因此,主體主義認為認識主體的情況或傾向,是決定知識有效性的原則,此種觀點與客體主義相反。

 

在知識論的探討中,認識主體與被認識的客體,可說是討論的重點。

 

從主體而言,知識的標準可能是以個別的人為準;

 

也可能是以文化背景或種族等心理型態作為標準;

 

也有人認為應以人類共同天性或思想的某些形式為準。

 

其中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所主張的主觀(體)性不同。

 

理性的主體論認為對象是被主體所決定;

 

若沒有一能認知的主體,則根本沒有可被認知的對象。

 

因為知識之為知識,必然就是思維主體的一些操作或一項活動,此種知識出自主體的特性(即主體性),並不妨礙知識之成為客觀。

 

反過來說,知識之主體性使知識的客觀性(對象性)成為可能且有意義。

 

在康德的知識論中,主體性一辭,特別指思想之主體,亦即指「先驗的」(transcendental)理性的權威。

 

因此康德的主體論,與經驗主義者所倡以為知識皆由主觀的印象與觀念構成的學說,迥然不同。

 

有些學者認為主體主義多少意味著以變化無常的感受與傾向為標準,因此不算在純屬存有知識論的範疇談主體性,但在價值問題探究方面,卻主張個別的感受標準,此種說法,認為道德價值的終極標準是道德的特殊感受,美的終極標準是個人的品味(taste);

 

此派學說稱為價值主觀主義(valuesubjectivism)。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07:1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