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WorldView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在哲學方面,「世界觀」一詞本來源自於德文"Weltanschauung",本指個人或群體對於宇宙、人類、上帝、未來等事物,所持的一套系統的信仰、理念、態度或價值觀。
也泛指一種對於宇宙與人生的宏觀,包括對世界及人生的本質、起源、價值、意義和目的的整體看法,進一步提出有關整個世界存有的意義,以及最終形上的問題,藉此來解釋並建構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與活動。
世界觀可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所採用或提倡的,也可能是一種潛意識類化或制約作用的結果。
是人觀察並詮釋世界所依據的普遍透視點(generalperspective),超越個別學科的研究範圍。
對宇宙整體採取評價性的立場,因此包括對宇宙的起源、意義、目的之終極問題的答覆。
在科學方面,世界觀意指在典範(paradigm)指導下,對於生活世界的一種觀點,當典範一改變,這世界也跟著改變,換言之,孔恩(T.S.Kuhu)認為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這是孔恩對於科學革命一項重要而基本的觀念。
孔恩以完形心理學的視覺認知作用說明科學家世界的轉變的基本原型,所以在科學革命的時候,常態科學傳統發生了改變,科學家對環境的知覺必須要重新訓練,使得他研究的世界在各處看來都將與他以前所居住的世界彼此的不可共量。
那麼在這種過程中典範或是過去的經驗的角色是什麼?
孔恩認為可能連知覺本身都需要某種類似典範的東西做基礎,一個人所看到的是由他所看到的和他先前的視覺觀念經驗所教他去看到的,是兩者所共同決定的。
孔恩認為可以從科學史提供更仔細的說明。
以觀測天王星為例,在舊有典範之下,人們已觀測到這顆行星,但是到一七八一年後才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它,因為它已不再適用典範所提供的知覺範疇了。
又例如在哥白尼(N.Copernicus)之後,人們開始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中,可以觀測到以前所無法知覺到的現象。
換言之,從科學史的一些例子中,我們發現科學家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從事研究。
有人會說科學革命只是詮釋的不同,而科學家仍是看到相同的事件,但是孔恩認為這並不是詮釋的過程,與其說他們是詮釋者,還不如說那些擁抱新典範的科學家像極了戴上反相眼鏡的人。
換言之,科學家是有對他們的觀察及數據做詮釋的,但是每一種詮釋都預設了一個典範,常態科學下的科學家就是在這一典範之下做數據的詮釋。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的感官經驗也不是中立的,其進行的操作與度量,也是基於典範之下的設計,所以在檢驗上也不盡是相同的方式。
如果一種語言僅限於報導一個事先知道的世界,便不可能中立而客觀的報導直接的感覺資料,能完成這一點任務的語言會是什麼樣子,已有的哲學研究甚至連一點暗示也沒有。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1962)一書中,以十八、十九世紀的化合物與混合物的探討說明典範的作用及變遷;
尤其是在溶液問題方面,如果它是化合物,但是對定比定律卻有問題;
直到道爾頓(J.Dalton)提出原子論,他處理數據的典範便與當時的化學家不同,他一開始就假設:在他當作化學反應的極有限範圍中,原子只能以一對一或其他簡單整數倍的比例化合;
這場科學革命的結果是:同樣的化學操作與化學通則之間發生了和以前非常不同的關係。
這時化學家從道爾頓得到的並不是新的得自實驗的定律,而是從事化學研究的新途徑,而且是一個深具說服力的說法,結果化學家開始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中,在那裡,化學反應時的行為與以前頗為不同,是一種全然不同的世界觀。
在道爾頓的世界觀下,化學實驗的數據接近了道爾頓的典範,從這段科學史料,說明為什麼常態科學的謎題那麼具有挑戰性,同時也是為什麼沒有典範導引的度量是那麼少導致結論的理由,同時也是孔恩一直想表達的,革命之後的科學家已在一個不同的世界中工作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