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王逸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人。
安帝元初年間為校書郎;
順帝時宜至侍中。
著有〔楚辭章句〕行於世,為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除注釋字句外,並對作品的產生背景和思想藝術特色,作較全面的說明、評價。
另著有賦、誄、書、論及雜文共二十一篇,及作漢詩一百二十三篇,由後人輯為〔王叔師集〕。
王逸有關道德人格的教育思想,寄託於對屈原及其作品的評論。
在〔楚辭章句.序〕中,逸闡明〔論語〕所載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觀點,並呼應西漢劉安〔離騷傳〕認為屈原作品義兼〔國風〕、〔小雅〕,可與日月爭光的立論,而駁斥班固片面的不同看法。
首先,王逸針對班固貶低屈原人格為「露才揚己」,而稱譽屈原的人格之美為:「膺忠直之質,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
其次,將屈原的志行與歷史、社會、政治相結合,反對班固「全命避害」的生命意識及明哲保身的批評,主張「人臣之義,以忠正為高,以伏節為賢,故有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
發揚屈原與濁世抗爭的精神。
其三,逸以儒家「依託經義」的文學觀點,揚舉屈原文章,針對班固批評屈原「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正,經義所載。」
對〔離騷〕的許多題材、用語和儒家經典一一對照,互相比附,藉此肯定屈原作品的價值是「依託五經以立義焉」。
又說:「屈原履忠被譖,憂悲愁思,獨依詩人之義,而作〔離騷〕,上以諷諫,下以自慰。」
要之,讚揚屈原能如經義般正視社會,直接面對人生的諷諫意識。
王逸認為產生在黑暗時代的文學,其社會意義及教育作用就在於「怨主刺上」,符合孔子以「興、觀、群、怨」論詩的精義,而不同於某些漢儒片面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
由此可知,雖然王逸也會因過於牽強附會,而傷及屈原作品的文學特點,但卻對〔楚辭〕的教育作用有所稱揚。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