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評鑑】 ComparativeEvalu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比較評鑑是指評鑑的進行著重於方案之間優缺點或表現的相互比較,以判斷何種方案較具價值。
對於評鑑是否要將兩個以上方案相互比較,有兩個不同觀點。
克隆巴哈(L.J.Cronbach)認為評鑑應著重於方案的充分描述,而方案的相關人員自會依據方案的目標及實際表現作決定,不須讓被評鑑方案與其他方案作比較。
史克立文(M.Scriven)則主張比較評鑑,認為社會的任何工作裡都有比較的內涵存在;
當我們在評價任何事物時,說某些事物是「有價值的」、「有用的」、「讓人想要的」,甚至一般情況下說「很好」,這都指出該事物的相對優點,亦即有比較的涵義。
評鑑的目的,史克立文以為即是判斷價值,他認為在作判斷時通常不是找一個絕對標準來衡量,而是與其他方案作相對比較,所以評鑑方案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比較優劣的問題。
新方案的採用者之所以對新方案產生興趣,是因為新方案在某些重要地方比現有方案好。
即使評鑑的過程中難以指出究竟在哪些細節上造成方案之間的優劣,但是卻能確定何者為有效方案。
史克立文以汽車引擎的製造為例說明比較評鑑的概念。
他認為在引擎生產的過程中,新引擎的設計可能有許多項目經過調整,以致於其功能比舊引擎強。
工程師或設計者可能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到底是哪些因素使新引擎功能增強,卻仍無結果。
然而汽車廠卻能依據比較結果生產新引擎。
又如有兩種棋局教學方式,要判斷何者效果佳時,不會以一套下棋的標準公式來評鑑,而是實際讓兩位接受不同教學方式的比賽者對陣,比較他們下棋的手法。
由上可知,史克立文之提倡比較評鑑,乃因著眼於將評鑑結果提供方案選擇與採用;
有了明確的比較結果,採用者便於作判斷決定。
比較評鑑雖有簡便易行與明確的優點,不過在進行方案比較時,可能發生一些與實驗處理相同的問題。
例如在教育情境中,由於無法完全控制干擾變項,使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的比較難以準確;
又用霍桑效應(Hawthorneeffect)的影響。
如以學習成就測驗來比較兩個方案的成效,因其中所蘊含的複雜影響因素未能計入,比較的結果亦難完全採信。
是以進行比較評鑑須留意多種資料的分析,以增加評鑑的可信度。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