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科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1:5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化科學

 

Kulturwissenschaft(-e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文化科學是指以人類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

 

因此有別於一般以自然界的事物作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

 

文化科學概念提出者可以德國哲學家李克特(H.Rickert,1863~1936)為代表。

 

李克特為西南德學派,屬新康德主義,在文德爾班(W.Windelband,1848~1915)的影響下,嚴格地區分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主張前者是對抽象和普遍規律的說明,後者則是對一次發生、具體、不再重複的事實的描述。

 

李克特接受這項原則,並在其〔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書中加以闡述。

 

他不採用狄爾泰(W.Dilthey)「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而改以「文化科學」來區分與自然科學之別,是由於他認為狄爾泰的概念有問題。

 

李克特認為「精神科學」的概念並未將認識論的本質特徵描述出來。

 

而是「借助於心理的概念,既不能使兩種不同的科學的原則區分明白,也不能完全用所述的方法推衍出兩種不同的專門研究在方法上有益、合邏輯,即形式上的對立。」

 

由於狄爾泰以精神科學的概念說明其與自然科學之不同,但過於強調心理的探究,容易使人誤以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即能作為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

 

李克特這項觀點在當時具有重要性,是因為馮特(W.Wundt,1832~1920)於一八七九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之後,強調採取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對人的心理從事實驗。

 

若精神科學不能與這種心理學研究明確的區分,可能使人誤以為用心理學可以理解精神科學。

 

李克特又認為區分精神與自然,並不能對各種專門研究領域的方法論基礎畫分清楚,此可由質料與形式的角度說明。

 

就質料(亦即就研究的對象)而言,若以文化科學取代精神科學,即可清楚地看出是以人各種創造活動的成果作對象,因而能立即顯示出其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的不同。

 

就形式而言,文化科學所標示的歷史概念,具有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單一性,與追求普遍法則的自然科學對立,故各專業領域必須論及其方法論。

 

因此李克特主張以「文化科學」取代「精神科學」,並認為「文化」與「自然」之別是價值。

 

因為自然不需考量價值,而文化產物則是有價值的。

 

「從有無價值能夠把兩類對象區別開,且只有如此才能夠做到。

 

否則若撇開文化現象所固有的價值,則每個文化現象都可以看作是與自然有關,甚至看作是自然。」

 

縱使把文化現象視為自然現象來研究,卻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意義。

 

也可能把自然現象視為文化現象而賦予價值,致二者相互滲透,李克特稱之為「中間領域」。

 

李氏說「我們不能說價值實際上存在或不存在,只能說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

 

「價值絕不是現實,既不是物理的現實,也不是心理的現實。

 

價值的實質在於意義性,而不在於實際上的事實性。」

 

因此價值的存在來自於個人對事物是否賦予意義。

 

一項對一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事物,即具有價值。

 

由文化科學內涵的闡述,可看出價值是研究的重要依據。

 

對教育研究,研究的對象可以視為自然事件般地加以操縱,或僅就對象行動中所具有的法則性探討。

 

但若就對象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同時也是價值的承載者而言,從文化科學的角度出發,了解其中所具有的深層意義才適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08:27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