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太虛」是張載(橫渠)哲學主張中稱形上本體所用的名辭。
張載主張「氣」是化生萬物的根源,卻用「太虛」兩字稱本體。
在其〔正蒙.太和篇第一〕中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似有用「太虛」來概括「氣」的意思。
按著說:「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
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張載的意思似說,太虛就是本然的氣,氣有聚有散,聚而為萬物,散而物亡,又回歸為氣;
當其為物時,有識有知;
當其成物之前,或後歸於無物時,則是「至靜無感」的狀態。
其後文中也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
萬物不能不敬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所謂「不得已而然」是「自然如此」的意思,朱子對上文中張載用「客形」「客感」的說法頗不同意,以為把「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截作兩段,不如右聖用「形上形下」說視為一體,不勉強分割為得體。
張載描述太虛或氣的狀態是:「……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
又說「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
(朱子對「離明」二字的意義也不能確定,只推測可能是聚則目得見,散則目不得見之意。)
最後說:「太虛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
反清為濁,濁則礙,礙則形。
凡氣清則通,皆則壅。
清極則神。
故聚而有閒則風行而聲聞。
……」這是說太虛或本然之氣原是清的,其流通毫無障礙,故而作用神妙莫測;
但氣的流通有反覆,清極而濁(似混入道家學說),濁則上沈而有了障礙,遂成為有形之物。
不過在張載的全部學說中,有形之物並非全由濁氣所成,其中仍然有清氣,只是清濁二者的成分不同,所以物類各各有別。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