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公車上書」是科舉時代進京趕考的舉人上書朝廷建言國是的故事。
清末康有為,便曾以舉人身分而向德宗皇帝上書,請示變法維新。
康有為原名祖詰,字廣夏,號長素,後又號更生,清咸豐八年(1858)生於廣東南海縣亞樵山北之銀塘鄉。
有為幼承家教,十八歲則從朱次琦學。
有為治經,初好〔周禮〕,思以經義明治術;
後專〔公羊〕,悟王莽、劉歆假經術緣飾,凡劉歆所欲立學官者皆偽,遂盡棄舊說,著〔新學偽經考〕等書。
曾設墊於廣州長興里,後遷移到廣州府學宮之仰高祠,號曰萬木草堂,梁啟超從學於此。
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後,康有為以國勢危岌,於光緒十四年,以布衣伏闕上書,極陳外國相逼、中國危險之狀,並揭發俄人蠶食東方之陰謀,稱道日本變法致強之故事,請釐革積弊,修明內政,取法泰西,實行改革。
時京師之人,咸以康有為病狂,大臣阻隔,不為代達。
康氏重返廣州設館。
迨光緒二十一年中日戰後,乃復至京師,聯絡十八省舉人一千二百餘人,作〔公車上書〕,建議德宗「變法成天下之治」。
此舉後人比之後漢太學生之上書,為後來學生運動之先河。
此書共萬餘言,極言變法之不可緩。
同年五月,再上書言變法之先後次序,均為守舊大臣所阻隔。
德宗之師翁同龢於〔時務報〕上見其書,大為激賞,力薦康於德宗。
西太后知其事,乃革去翁同龢之官職,康遂離開北京。
光緒二十三年(1897),德國占膠州灣,奪據青島砲臺,康有為又第五度上書,經工部守舊派反對,直到第二年二月德宗始見到有為,為之肅然動容,乃命總署諸臣,自後康有為有條陳,即日呈遞,無許阻隔。
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八,奉旨上摺統籌全局,仿照日本維新,定國事,行新政,這是第六次上書。
五月初一,又上摺。
經過十年(1888~1898)七次上書的努力,康有為終於說動德宗,進行變法維新。
所謂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指的是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七日(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共一百零三天。
變法的結局是以政變收場;
楊深秀、楊銑、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六君子被殺,康、梁則逃亡海外。
康有為的〔公車上書〕,一般是指甲午戰後第二次上書,雖未上達朝廷,但康、梁因此上書而名滿天下,於當時之變法維新產生倡導的作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