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1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之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18:39: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學之道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大學之道是指大學或成就大人之學的途徑和方法。

 

語見〔禮記.大學〕的「經一章」(朱熹〔大學章句〕,又〔大學〕經朱子提出單為一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

 

大學,有兩種解釋,一指古代的教育機構,是培養人材的最高學府(若取此義,則「大」可讀作「泰」);

 

一指大人之學,或成人之學,即成就理想的人格的學問。

 

朱熹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即取第二種解釋。

 

王守仁亦取此義(見〔大學問〕)。

 

這兩種解釋可以關聯在一起。

 

古代的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治術人才,也就是培養治者。

 

與小學所教的書數及日常規矩,有不同的層次。

 

朱子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文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大學章句序〕)依此說可知小學教育有普遍性;

 

大學教育除治者的子弟外,平民才智優秀的才能進入。

 

關於大學之道的內容,〔大學〕的原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如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經一章〕)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朱子認為是大學的綱領。

 

明德,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光明的心或德性,一是光明的德行。

 

如解作光明的心或德性,則〔大學〕如同〔孟子〕,肯定人有善性。

 

如解作光明的德行,則是從行為結果上說,那便不必涉及心性論的問題。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鄭玄云:「明明德,謂在明其至德也。」

 

即可如此解。

 

宋明儒則都認為明德是從心性說,明明德即是將人本有的但為私欲所障蔽的光明的德性彰明出來。

 

朱子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

 

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

 

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親民,朱子認為應作「新民」,因為下文所引湯之〔盤銘〕、〔康誥〕及〔詩經〕之語,都和「新」有關。

 

而親與新在古書上是常常通用的。

 

據朱子,新民即使百姓革除舊習,日新其德。

 

王陽明則主張仍作「親民」解,親民即親愛百姓。

 

他認為〔大學〕所說的「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便是親民之義。

 

陽明之說雖亦有據,但仍是朱子之解為順。

 

止於至善,是必須達到最理想的地步之意。

 

〔大學〕下文云:「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

 

為人子,止於孝;

 

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

 

即在各種人倫關係中,都有其當行之道,這便是至善所在。

 

朱子對止於至善的注釋是:「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

 

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

 

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即從事大人之學的學者,必須以至善的達成為最終的目的,在對己的明明德及對人的新民上,都要有至乎其極的最合理的實踐。

 

王陽明認為朱子以「事理當然之極」解至善,有「理在心外」之意,而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並不在心之外。

 

而止至善,是將心之本體充分實現出來的意思。

 

(王守仁〔大學古本旁釋〕)朱子認為,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三者,是〔大學〕的三綱領。

 

知止而後有定數句,是說若知道了至善之所在,而努力求實現,則心志便會有定向。

 

心志有定向,便不會妄動而靜。

 

心不妄動,便能安穩。

 

能安穩便能思慮周全。

 

能思慮周全,則行為便會合於至善,而達到理想的境地。

 

而這一系列的實踐過程,是有本末始終的區分的,明明德是本,新民為末;

 

知止為始,能得為終。

 

如果明白了本末始終的區分,而循序漸進,便近於大學之道了。

 

又知本末先後,亦呈就後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目說,在前者為本、為始,而在後者為末、為終。

 

如修身為齊家之本,故修身為本及始,而齊家為末及終。

 

如欲齊家,須先修身,而修身亦必導致齊家之結果始終本末是相涵的。

 

往後推,則齊家為治國之本,治國為平天下之本。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17:15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