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之行】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大人之行」是指得道者的行誼,見於〔莊子.秋水篇〕:「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
動不為利,不賤門隸。
貨財弗爭,不多辭讓;
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賤貪汙。
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
不賤佞諂。
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
如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
』意思是說得道的人超越利害是非的分辨,雖無害人之心,卻不自以為有仁慈恩德於人。
行為舉措不為自身利益,也不認為守門的僕役卑賤。
不與人爭財奪利,也不認為自己有謙讓的美德。
凡事不假借他人之力,也不認為自己有自食其力的品德。
不認為貪婪汙濁的人可鄙。
行事作為雖然不同於流俗,也不在求標新立異,只為不與世忤。
不認為諂媚討好的人可鄙,對世俗加諸的爵祿不以為可喜,加諸的刑戮也不以為可恥。
因為得道的人知道是非沒有定論,大小沒有固定的標準,所謂:「得道的人不求名聲,有德的人無所求於世,有德行的人沒有自我,凡事不為己。」
根據莊子學說,利害是非、貴賤榮辱種種分別,均出自於人的一偏之見。
唯有得道的人能洞燭萬物實象,領略天地萬物原為一體的道理,泯除是非榮辱的分別,因而能有超塵絕俗的行誼。
這裡所謂「超越利害是非的分辨」,不同於「不辨利害是非」。
不辨利害是非的人仍有利害是非的分辨,只是或出於無知、或出於私心偏見、或出於錯誤判斷,以致以是為非,以利為害。
至於超越利害是非的分辨,則是以一切相對概念均出於人心執見,進而豁然達觀,不自陷於各種對立分辨之中。
而得道者「不辨是非」,乃是後者。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