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為田】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人情以為田」是先哲以為人類有與生俱來的情感,情感激動時,失去理性作用,所以會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需要加以調節,就像耕耘田地一樣。
[禮記.禮運]中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
是說用禮義做工具,如農夫用耒耜耕田。
為什麼人情要像田地般需要耕耘?
就是聖人看到人的好惡喜怒發作時,行為暴亂,猶如滿地荊棘的荒田。
用禮義約束情感衝動和外在表現,才不致失去理性。
[禮運]又說:「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
奧是室中深暗的角落,是不明顯的地方,然而卻不能忽略其整潔。
[禮運]又說:「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文中禮、義、學、仁、樂,都是涵融性情的方法和工具,用這些方法工具來發揮善性,調節情感,使情感表現和,是「和」([中庸]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而沒有暴戾之氣或過當之處;
猶如田地經過耕耘,雜草不生,禾苗才能茁壯。
[禮運]下文又說「陳義」、「講學」、「本仁」、「播樂」的理由為:「義者藝之分,仁之節,……得之者強」;
「仁者義之本,順之體,得之者尊」;
「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褥也」;
「講之以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穫也」;
「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穫而弗食也」。
[禮運]說人情為田,需要耕耘,對人心理狀況的了解,不亞於現代心理學。
古人看到每個人都要和別人和善相處,而與人相處之道,以暴躁衝動最為害事。
所以把控制情感的發作,特別像憤怒這種情感,必須加以控制。
然而情感是與生俱來,必不可免的,不能使其不發生,治本之道,就是用禮來約束外在行為,例如發怒時不可暴跳如雷,否則便失禮;
又用樂來陶冶情感,音樂使人心境平和(熱門音樂除外),常常唱歌,可以發抒感情,沒有鬱結在胸中,便沒有不平之氣,養成習慣以後,自然會成為溫和有禮的人,就是所謂之君子。
所以「禮以節情」是禮的一項重要功能,在於使人成為謙謙君子,並不是如某些誤解所說的,禮是約束人的不合理的東西。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