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呼吸】 ArtificialRespir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人工呼吸是以人工方法將空氣迫進及壓出傷患肺臟,達到換氣及供氧防止腦細胞因缺氧而壞死的目的。
實施人工呼吸,首先要打開或拉直傷患的氣道,其方法有:1.壓額推下巴法:可避免傷到頸部或加重頸部傷勢。
2.推顎法:較適用在懷疑頸椎有受傷者。
3.頭部後仰法:即抬頸的方式,利用此法前須確定傷患頸部沒有受傷。
4.下頷上提法:用大姆指和抓牢下巴和舌頭,垂直上位,適用於牙關緊閉者。
呼吸道暢通,依傷患情況,善用下述各種方法:1.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效果好、適用範圍廣。
對口直接吹氣,要捏緊鼻子完全罩住傷患的口脣以防漏氣。
成人每分鐘吹十二次,八歲以下兒童每分鐘吹二十次,若口腔嚴重受傷、農藥中毒、病患嘔吐、臉部燒傷、下頷骨折、傷患有傳染病等,則不適用此種方法。
實施人工呼吸時,優先考慮此法。
2.口對鼻人工呼吸法:不適宜以口對口吹氣者以此法進行,用手封住嘴巴,口對鼻子吹氣。
每分鐘吹氣數與上述方法相同。
3.口對口鼻人工呼吸法:適用於一歲以內的嬰兒。
口直接置住傷患口鼻吹氣,一分鐘吹二十次。
4.壓背舉臂法:又稱賀爾吉尼爾遜法。
傷患採臥姿,頭側向一邊,壓背和舉臂合成一單元動作,每分鐘進行十二次。
壓背部肩胛骨下端迫出肺部空氣,再採雙臂往傷患頭前上方拉,以擴展胸腔,使大氣灌入肺部,一壓一拉達到換氣並刺激肺部活動的功能。
此法通氣量不大,除特殊情況,不宜採用此方法。
5.壓胸舉臂法:又稱薛爾維斯特法。
傷患仰躺,急救者跪在傷患頭前方,雙手各拉住傷患的兩邊腕關節,前後並排放在傷患胸骨上,以上半身重量往下壓、胸骨下沉連其他肋骨也往下壓,胸腔變小壓出肺部氣體,而後將手往患者頭前上方拉,以擴展胸部,使大氣灌入,每分鐘亦實施十二次。
此法通氣量不大,效果不好,除特殊情況,亦不宜採用此種方法。
6.舉臂法:傷患俯臥,頭側向一邊,急救員跨跪在傷患臀部,雙手抓住骨盆,以彎腰直腰的腰力,將傷患臀部上提,刺激橫隔膜的收縮和放鬆,恢復呼吸的生理。
7.壓腹法:急救員從傷患背後抱住他的腹部,用力壓腹。
8.蹺蹺板法:將傷患放在蹺蹺板的一端,上下搖動,刺激橫隔膜。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