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襯姐】 Ts´oCh´ênChieh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民族舞蹈
舞名。
彝族民間舞蹈。
現僅留存於貴州省咸寧縣鹽倉區板底鄉裸嘎村。
其舞蹈名稱意為:變人戲,也有就以《變人戲》作此面具舞蹈名稱的記載。
舞蹈由五名成年男子分別扮作彝族創始者:年歲極高的山神老人:惹嘎補、一千兩百歲的老爺爺:阿布姆、一千兩百歲的老婆婆:阿達姆、八百歲的漢族老人:哼布、一千歲的苗族老人:馬洪母。
其中除山神老人外,均戴製作原始、古拙的黑色木刻面具,並用布把頭纏成錐形;
身體和四肢也用布纏繞,象徵為遠古時期的裸體先人。
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晚間,表演者挨門串戶地到各家進行表演,以達到為所到之處驅鬼避邪,祈求五穀豐登、人丁興旺的目的。
表演開始,五位彝族先民各拄柺杖,以走〈矮腳步〉,表示來自遙遠的古代森林。
他們先向天地四方神靈敬酒、祭祀,並跳揮動手中鈴鐺的《鈴鐺》祭舞。
隨後以摹擬式的舞蹈語彙表演:開山伐木、刀耕火種、收穫歸倉等象徵性的《創世舞蹈》,同時在其中以大段篇幅的模擬舞蹈,表現阿達姆和阿布姆進行交媾後,老婆婆阿達姆懷孕和小娃娃出生、哺育等動作,用以象徵彝族的由來與壯大。
伴以模擬舞蹈的歌曲由舞蹈者在表演時,交叉進行獨唱與合唱。
歌詞內容以祈求豐收、多子多福為主。
該舞蹈均為模擬動作簡單、古拙,而歌曲唱詞豐富而詼諧,因此也曾被列入原始戲劇類。
表演者除面具外,無特殊服飾,也無樂器伴奏。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