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舞名。
六幕默劇舞劇。
威加諾(SalvatoreVigan□,1769-1821)編舞編劇。
配樂取自貝多芬(LudwigvonBeethoven,1770-1827)、莫札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海頓(FranzJosefHaydn,1732-1809)、JosephWeigl與威加諾本人的音樂。
PasqualeCanna佈景設計,GiacomoPregliasco服裝與機效設計,首演於1813年5月22日米蘭斯卡拉劇院(TheTeatroallaScala)。
故事內容:被美德、藝術與文學諸神的歌聲圍繞,普羅米修斯在天庭冥想著大地上的人類茹毛飲血、無知無覺的遊蕩,心中盤算著如何用教育來改造。
這位巨人族泰坦人(Titan)從天而降,以蘋果餵食人類,卻痛心的看到人類為爭食,兇殘的大打出手。
他懇求掌管藝術、智慧與戰爭的女神蜜娜娃(Minerva)幫忙,她卻不理睬的駕著飛車離開。
第二幕:天上聚集著眾多神祇,有一列龐大隊伍簇擁著阿波羅的太陽車行進著。
普羅米修斯用蜜娜娃的矛偷點了「不滅天火」;
由於這個偷竊聖火的行為,被憤怒的眾神之王宙斯以雷霆打下馬車。
第三幕;
從天上跌落地面的普羅米修斯被無智慧的人類踐踏著,不過天火的火花卻撒落各地,讓人類知熟食、得光明、保溫暖;
火花也幻生出一些小天使(Cherubs),祂們利用神力使野蠻的人類智能開啟,逐漸通情達理知曉周遭的一切。
普羅米修斯被他最疼愛的人類依歐(Eone)與利諾(Lino)救起;
為了完成人類的重生,他帶著人類來到美德之神的殿堂。
第四幕:在冶鍊之神弗爾肯(Vulcan)的鍛鐵廠內,小愛神(Cupid)拿到了他那副具神力的弓箭,因為嫉妒普羅米修斯的受愛戴而處處找人類的碴。
傳訊之神麥丘里(Mercury)帶來宙斯的指示,命令烏爾肯打造一副鐵鍊,準備將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Caucasus)山壁上以作為懲罰;
雖然很不願意,但是烏爾肯還是統領他的助手們獨眼巨人錫克羅普斯(Cyclops)去鍛造。
第五幕:美德之神歡迎人類的到來。
文藝、優雅、科學與藝術諸女神開會討論如何教化人類。
小愛神偷偷的用他的箭戳刺依歐,她立刻愛上了利諾;
在此之前利諾只對琵琶樂器有興趣,直到小愛神將浸了女人淚水的手帕壓在他的胸膛上,從此人類慢慢知道什麼是「愛情」。
這對戀人向普羅米修斯哭訴;
不恥於小愛神的行徑,他馬上召喚頌讚樂班吟唱讚美詩,以祝頌祈福人類兩性結合的美好,來補救這位愛惡作劇的小神所造成的傷害。
此時獨眼族錫克羅普斯從地底冒出,鍊住普羅米修斯,並將他帶走。
美德之神懇求戰神馬斯(Mars)向宙斯求情。
第六幕:錫克羅普斯拖著普羅米修斯來到高加索山,將他釘鍊在一塊巨石上,又將一顆鑽石鑲嵌入他的胸膛裡。
一陣雷霆霹靂後,兀鷹出現,它急衝而下,突擊啄食這位英雄的心臟。
一對喜慶隊伍經過,當人類看到恩人的遭遇後,驚恐的懇求大力士赫邱力斯(Hercules)拯救他,赫邱力斯爬上岩崖,殺死兀鷹,釋放了普羅米修斯。
米娜娃與健康女神海姬兒(Hygeia)從天而降,治癒了普羅米修斯的傷,並將宙斯原諒他的消息帶來。
此時宙斯也在眾神的圍繞下萬丈光芒的出現,祂為普羅米修斯行加冠禮,人類也用跳舞來表達快樂幸福。
「那些沒有到現場觀賞的人,以為《普羅米修斯》的成功是來自舞台特效與壯觀場面的鼎助,很可惜,舞劇中某些對神的描述在舞評裡卻支字未提。
實際上它是齣道德劇,藉由畫面,寓教於樂,真正的價值是詩意化的陳述與適切戲劇性的表白。」
(取自1838年出版《威加諾的生活與舞劇評記》(CommentariesontheLifeandDramaticBalletsofSalvatoreVigan□一書),作者理托尼(CarloRitorni)透析他作品中的美學元素,並認為《普羅米修斯》是威加諾創作生涯的最高峰作品。
1811年至1821年他擔任斯卡拉劇院的藝術總監,編創的舞劇在「花費、舞台機效與研究及場面佈置等,都是大格局。」
長期細心的策劃,創造出歎為觀止的視效,立刻大為轟動。
事蹟甚至在往後的藝術表演文章中,一再被提及,如波塔(CarloPorta)有名的獨角戲《GiovanninBongee》與莫納地(Monaldi)歷史性的作品裡:「往後任何的大作,已引不起人們的熱情。」
當時的心理小說家斯當達(Stendhal,1783-1842)在他多篇的作品中,掩不住對威加諾與其作品《普羅米修斯》的仰慕,甚至敬稱他為「舞蹈界的莎士比亞」。
當然本作品亦是「劇情芭蕾」(Balletd´action)與「默劇戲劇」(mime-drama)理念的模範生,宏偉新古典舞劇的大豐收。
雖然一些人慨歎過去的輝煌法國學院風格的凋零,並且斥責威加諾漫天濫用默劇手語,不知節制,實際上是承襲自諾威爾(Jean-GeorgeNoverre,1727-1810)的創作理念。
這些批評者中,也包括大音樂家羅西尼(GioacchinoAntonioRossini,1792-1868)。
繼1801年的《普羅米修斯的造人》(TheCreaturesofPrometheus),威加諾再次改編希臘悲劇大師愛斯契里斯(Aeschylus,525-456B.C.)的悲劇創作;
此劇更加大眾化,經由神話故事傳達個人的道德觀與藝術理想,可能是他最大的目的吧。
這次用了剪貼式的混合音樂,是當時流行的舞劇配樂方式。
舞劇的成功,舞者帕列里尼(AntoniaPallerini)飾演依歐、亞布拉米(GaetanaAbrami)女扮男裝飾演利諾與柯斯達(LuigiCosta)飾普羅米修斯]有大量的手語演出),三人功不可沒。
同年多次重演,秋天時蘭德里安尼(PabloLandriani)重新設計佈景,舞者菲利普.塔伊歐尼(FilippoTaglioni)也加入演出(爾後他成為浪漫舞劇發展的中心人物之一)。
首演一年後就再也沒有被重演。
舞蹈戲劇(Choreodrama)的理想,也隨著威加諾的死亡而消逝,本作品雖有後人嘗試重建上演,然而都不成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