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P´iP´a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樂器,彈撥類樂器。
琵琶二字始自漢代,最早寫作枇杷或批把,是模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約〈把〉。
秦末將鼓按上弦改造成為撥弦樂器,稱為「弦」,後世亦稱「秦琵琶」,漢代參考傳統樂器箏、筑、箜篌等,創造出木製直柄、圓形音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撥的樂器,也稱為琵琶,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擅長彈奏此樂器,後人稱之為「阮咸琵琶」,簡稱阮。
唐代由印度傳入中國北方的半梨形音箱琵琶,曲項、四弦四柱、橫置胸前、用撥子彈奏,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和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區別,故名「曲項琵琶」,為隋唐時代歌舞音樂的重要樂器。
宋代以後,稱曲項琵琶為琵琶,直柄圓形的漢琵琶,則稱為阮咸。
唐代琵琶用於獨奏、合奏及舞蹈的伴奏,宋元時代為適應說唱、戲曲的伴奏,增設品位擴大音域,明代琵琶已發展為四相九品,清代演奏形式由橫彈改為豎彈,棄掉撥子,用手指彈奏,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
在敦煌壁畫中,琵琶的圖形最多,僅莫高窟就繪有七百餘只,演奏形式大都為蹲坐、橫抱,少數作為舞蹈造型以反彈琵琶形式出現於壁畫中。
著名琵琶曲有《霓裳曲》、《六么》、《涼州》、《塞上》、《海青拿天鵝》、《十面埋伏》、《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