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庫拉舞蹈】 Malekula,Dancesof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世界舞蹈
地方舞蹈名稱。
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及其東北海岸小島上有三種主要的舞蹈形式:行進舞蹈、圓形舞蹈、啞劇迷宮舞蹈(即那連Na-leng)。
所有的舞皆與下列有關:漫長的循環式禮儀馬基(Maki)和杜瑞那別舞(TureiNambe);
以及死亡、男子成年禮、新獨木舟下水禮等。
這些表演皆於馬勒庫拉舞蹈場地表演,此場地或為長方形而新鑼放於中央,但行進舞蹈則在往場地的路途或海灘舉行。
行進舞蹈中Na-Rel蕉葉舞(Ro-Mbulat)和火炬行進舞(Bot-Mau)為最重要,而其餘五種圓形舞:威拉(Velal)、嘿克嘿克雷安(Hek-Hekelean)、杜瑞那別禮儀(YureiNa-Mberitual)、陶那巴克(TaurNa-Bbak)、陶瑞(Taure),雖然形式類似,但每種舞在禮儀及舞蹈的規定安排、作為開場或結束、引導重要的禮儀等,皆佔有其重要的地位。
這些舞通常由男人表演,而女人有時也參加火炬行進舞和羅凱克舞(Rokaik,即女人的那連舞)。
馬基禮儀(Maki)可能持續十五至三十年,分成兩部分:然本(Ramben)和馬基如(Maki-Ru),兩者間隔一或二年,二者有類似的形式,同樣的儀式作為最高潮,有獠牙的野豬作牲禮,只是馬基如更為精密同時其意義更大。
整個雙禮儀在每個村落自己的舞蹈場地舉行,多數引導最終祭禮的「次禮儀」亦各有適當的舞蹈。
在雙循環禮儀結束後一或二年即重新開始,主要的角色為馬若馬基(MaraMaki)或馬基男人(Maki-men),他們透過一系列的大祭禮後,確定自己與已逝祖先同在一處且不致滅絕。
關於此祭禮有些神秘的說法:在牲祭的時刻,野豬的鬼魂(此刻與通往死亡之地的攔阻者──守護神同在)會進入大祭禮主理者的身上,他即與守護神同在並充滿神力能賜人新生命。
繼大祭禮之後,馬基男人進入隔離並重生,有了新頭銜和新名字。
然本和馬基如象徵意義的不同即表現在牲祭的平台,前者為一扁平的都爾門(Dolmen),即在直立的石頭上擺一扁平的大岩石,後者為巨大的石頭平台;
兩者皆有關於死後靈魂的旅途,前者象徵一洞穴,為死者通過守護神到達的地方,後者象徵在安布溫(Ambrim)火山的天堂,較高層次的入會者參加,他們整晚跳舞並被引至極樂世界與祖先同在。
那連迷宮舞即於然本和馬基如之大祭禮後表演,象徵靈魂在通往守護神所設置的迷宮不知所措。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