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4731|回復: 235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醫得效方】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1 21:27: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世醫得效方


書名 世醫得效方


作者 危亦林

朝代 元


年份 公元1328年-1337年(天曆元年)


分類 方書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4%B8%96%E9%86%AB%E5%BE%97%E6%95%88%E6%96%B9/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5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1:30:00 | 只看該作者

危氏世醫得效方序

 

語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醫何以貴世業也?


謂其更嘗多,而險危劇易皆得之耳聞目見,較之臆決嘗試者,得失何啻倍蓰。


且藥進醫手,而方傳古人,古方之行於世者何算,一證而百方具,將為所適從哉。


夫病者懸命醫師,方必對脈,藥必療病,譬之抽關啟鑰,應手而決,斯善之善有矣。


若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


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


醫所以貴專門,方所以貴經驗也。


南豐危亦林,先世遇古名醫董奉遠乃取平昔所用古方,驗而無失者,並與其祖、父以來得之師授者,類萃成書,仿《聖濟總錄》以十三科編次,名曰《世醫得效方》,將鋟梓以廣其傳。


余觀世之人,得一方輒靳靳焉莫肯示人,往往以《肘後》、《千金》為解。今


危氏以五世所得之秘,一旦盡以公諸人,其過人遠矣。


昔許叔微未達時,人勸以樹陰德,許念貧而樹德惟醫為可,乃攻醫以活人,其後訖致顯宦,造物之報施如此。


然余以為以身種者有限,以書種者無窮。


今危氏能公其術於人,使家有其書,即人無夭死,其所種者不亦多乎。


陰德之報,在其身,在其子孫,余知其必有過於許氏者矣。


後至元四年八月承事郎同知永新州事王充耘與耕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1:31:48 | 只看該作者

世醫得效方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後工乃精。


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


自《難經》、《湯液》、《靈樞》、《傷寒論》等篇出,而後之醫師著述者,殆數百家。


蓋發縱指示,俾對病而知證,因證而得藥,其用心亦仁矣哉。


仆幼而好學,弱冠而業醫,重念先世授受之難。


由鼻祖自撫而遷於南豐。


高祖云仙,游學東京,遇董奉廿五世孫京,授以大方脈,還家而醫道日行。


伯祖子美,復傳婦人、正骨、金鏃等科。


大父碧崖,得小方科於周氏。


伯熙再進學眼科及療瘵疾。


至仆,再參究瘡腫、咽喉口齒等科,及諸積古方,並近代名醫諸方。


由高祖至仆,凡五世矣。


隨試隨效。


然而方書浩若滄海,卒有所索,目不能周。


乃於天歷初元,以十三科名目,依按古方,參之家傳,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編次甫成,為十有九卷,名曰《世醫得效方》。


首論脈病證治,次由大方脈雜醫科以發端,至於瘡腫科而終編。


分門析類,一開卷間,綱舉而目張,由博以見約。


固非敢求異於昔人,直不過欲便於觀覽云耳。


欽惟國朝念群黎之疾苦,惠民有局,設教有學,於醫尤切。


然自愧山林鄙陋,見聞不博,妄意纂集,舛謬惟多。


尤欲當道縉紳醫師,進而教之,訂其訛,補其偏,俾繡諸梓,則庶幾廣聖皇好生之仁於無窮,豈不韙歟。


仍至元三年丁丑七月既望嘉禾後學達齋危亦林拜手謹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1:35: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11 21:42 編輯

建寧路官醫提領陳志序


達齋危先生《世醫得效方》,蓋以先世秘傳及至於今,凡治療所經驗者,仿《聖濟總錄》十三科之目,類而編之,計十二帙,進之本道官醫提舉司。


先生家世江西之南豐,授本州醫學教授,故用心亦勤矣。


歲在壬午,先生過予書林,因得北面師之,且以全帙見授。


嗟乎!


千方易得,一效難求。


觀乎此方,則知先生家得其傳,世守其學,用無不驗,疾無不愈,以得效名方,迨猶影響之於形聲也。


活人陰德,其有涯哉!


予又安敢私有,故命工繡梓,以廣其傳。


至正三年歲在癸未仲夏建寧路官醫提領陳志頓首謹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1:39:41 | 只看該作者

江西官醫提舉司牒太醫院書


皇帝聖旨裡江西等處官醫提舉司至元三年十月初二日,據南豐州醫學教授司狀申準本學學正甘宗羅關該,切見本州前官醫副提領危亦林,儒學淵源,醫書博覽,家居豐郡,世稱良醫。


自天歷元年充本州醫學學錄,轉充官醫副提領。

以昕夕之余,考之古方,參以家傳,集成一書,名曰《世醫得效方》。


以太醫院官降一十三科名目,編排有序,方藥至明,實為希有。


似此可見其活人之心甚至,理宜言舉,今其繡梓廣行,庶傳永久,以濟生民。


為此關請備申上司參訂,可否施行。


準此。


施行間,又準南豐州前官醫副提領危亦林關該,幼讀儒書,長習醫業。


由鼻祖自撫州遷於南豐。


高祖云仙,游學東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孫京名威輩,授以大方脈科,還家醫道日行。


伯祖子美,進傳臨江劉三點建昌路新城縣五路陳姓婦人科,杭州田馬騎正骨金鏃科。


大父碧崖,復傳黎川大 周氏小方科。


伯熙再傳福建汀州路程光明眼科,南城縣周後游治瘵疾,至亦林復進傳本州斤竹江東山瘡腫科,臨川范叔清咽喉齒科。


及儲積古方,並近代名醫諸方,由高祖至亦林,凡五世矣。


隨試隨效。


茲不敢負先代傳授之難,亦依按古方,參之家傳,十年刻苦,編次成書,名曰《世醫得效方》。


始自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略附各科,外附編孫真人養生書,通一十二帙。


自愧山林鄙陋,見聞不博,舛謬惟多,敢求校正間,又蒙本州醫學甘學正關保舉行令繡梓,以廣其傳。


為此,今將編到《世醫得效方》分列各科諸方綱目,治證詳細,方藥明白,裝成一十二帙完備,見在煩為申解上司,委官參考。


如可觀采,乞賜行下與亦林刊行,少盡活人濟世之心,允符國朝一視同仁之美。


關請以上施行。


準此。


照得官醫副提領危亦林,性行純謹,醫儒兼通。


所編《世醫得效方》,委依太醫院官降一編到《世醫得效方》一十二帙,隨此申解前去,保結申乞照詳施行。


得此。


照得南豐州醫學教授司申解本州前官醫副提領危亦林編到《世醫得效方》一十二帙,未經校正,關委本司官余提舉不妨司事以上校正明白,保結關報,以憑施行出後。

今準余提舉關該前事,除將發到南豐州官醫副提領危亦林所編《世醫得效方》一十二帙,各科治證方藥,再三披閱,詳復考校。


的見危亦林廣覽醫經,深明脈理,藥君臣佐使之辨,方按今古南北之宜,議論詳明,證治精審,委有活人之念,宜為當世之需。


仍慮當職見或差謬,未明至理,如蒙申解太醫院,重行委官參考訂正,發付刊行,庶傳永久。


上可俾於聖化,下有濟於斯民。


然此,今將校正過危亦林所編《世醫得效方》一十二帙,隨此發回,保結關請照驗施行。


準此。


卑司看詳南豐州官醫副提領危亦林,學有淵源,出自家庭之訓,朮精藥石,見諸方冊之明。


志已愿於活人,書宜刊以濟世。


伏慮本司官余提舉參考未詳,校對罔備。


或以己見,恐多差殊,宜依本官所言,申解上司,再行委官三復校正。


如可觀采,鋟梓以傳,上明國朝好生之德,下優醫士編集之勞。


為此,今將本司官余提舉,已校正南豐州前官醫副提領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一十二帙,隨此申解前去,合行保結申覆,伏乞照詳乞賜明降伏下,以憑遵奉施行,須至申者。


右申太醫院至元三年十一月 日抄白申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1:51: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11 21:54 編輯

卷第一

 

大方脈雜醫科

 

集脈說

 

人之有生,血氣順則周流一身,脈息和而諸疾不作,氣血逆則運動滯澀,脈息亂而百病生。


然脈之精微,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故西晉王叔和猶為切慮。


凡診之際,須澄神靜慮,以呼吸息數,定病患之脈候。


兩手各三部,分為寸、關、尺。


左三部正臟心、肝、腎,小腸、膽與膀胱為腑;右三部正臟肺、脾、命,大腸、胃與三焦為腑。


每部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又沉按消息之。


浮以診其腑,見六腑之盛衰;


沉以診其臟,見五臟死生盈虛;


中則診其胃氣。蓋胃為水穀之海,人以食為命,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每三部三三如九,乃為九候。


復有七表、八裡、九道脈,風、寒、暑、濕中傷之脈。


七情、虛損、寒熱之脈,當析而論之。


七表屬陽,浮、芤、滑、實、弦、緊、洪。


浮如指按蔥葉,芤則中空有兩頭,滑似流珠,實則健而有力,弦如琴弦,緊如弓弦,洪則舉指極大。


八裡屬陰,微、沉、緩、澀、遲、伏、濡、弱。


微於指下如細絲,沉若爛綿尋之至骨,緩則來往不急不慢,澀如刀刮竹狀,遲者尋之隱隱,伏潛於骨重指乃得,濡湊指邊似怯,弱而去來無力。


九道之脈,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


長、促屬陽,短、虛、結、代、牢、動、細為陰。


長脈三關度。促脈尋之極數。


短脈按之不及。


虛脈尋之不足,舉之有餘。


結脈指下聚而卻還。


代脈動中一止,停久乃還,有疾見之難治,若氣逆得之則無憂。


牢脈固結不移之狀,三部若見,皆死候也。


動脈再再尋之,不離其處。


細脈細細如絲,來往極微。


凡此二十四脈,分別錙銖,總而括之,浮沉遲數也。


至於傷寒,寒泣血,其脈緊。


傷寒復見風,則浮而緩。


兩感之脈,沉大者太陽、少陰,沉長者陽明、太陰,沉弦者少陽、厥陰。


陽病見沉、澀、弱、弦、微者死,陰病見浮、大、數、動、滑者生。


陽毒之脈,極浮洪;


陰毒之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


陰陽二厥,脈皆沉,所以使人疑之。


陰厥脈沉遲而弱,陽厥脈沉伏而滑。


發熱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者自愈,雖發熱,不死。


中寒之脈亦緊,但肝中加弦,心中加洪,脾中加沉,肺中加遲澀,腎中加沉滑。


傷風則風散氣,其脈浮,復見寒則浮而緊。


中風之脈亦浮。


五臟所中,脈與中寒類也。


大抵遲浮則吉,實大弦數則難治。


傷暑氣血消散,脈虛弱無力,中則陽弱陰虛,微遲似芤。


傷濕之脈濡而弱,若沉而細微,中之明矣。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喜則脈散,怒則脈促,悲則脈結,恐、思則脈俱沉,憂則脈澀,驚則脈顫,皆生於氣也。


虛損者,脈來或浮大而無力,或沉細而微弱。


實熱者,見於指下弦數殊甚,或細數異常。


總而說之,春弦,夏鉤,秋毛,冬石。


濡弱而長曰弦,來疾去遲曰鉤,輕虛以浮曰毛,沉澀而弱曰石,此四時之常脈也。


其有太過不及,有覆有溢,有關有格。


太過者,氣有餘。


寸脈本浮,又加實大,是為陽太過也;


尺脈本沉,又加實大,是為陰太過也。


不及者,氣不足。


浮之損小者,是陽不及也。


沉之損小者,是陰不及也。覆溢二脈者,溢自關前進上於魚際,為外關內格,陰乘之脈也。


覆脈自關後退下入於尺澤,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見如此者,乃諸臟相乘,四時相克,雖未病,病即死,不可治也。


又曰三關通度,過於洪大,則或風或痰,設若沉細,則為之不療。
 

六部相貫,按之不及,極浮微者殂。


再再尋之,至骨不絕者,天年有永矣,至於眾病生死之脈,若諸氣脹滿,浮大可療,虛小難保。


下痢宜微小,不宜洪大。


恍惚顛狂者,實大為順,沉細為逆。


消渴,數大者生,虛小難愈。


水氣,浮大則宜,沉細則愈而復作。


霍亂,浮洪可救,微遲不語,氣少難瘥。


鼻衄、吐血,利於沉細,不利於浮大。


心腹痛,宜見沉細,不宜見浮大。


頭痛,浮滑易除,短澀不愈。


上氣浮腫,浮滑可安,微細難療。


中惡,緊細易治,浮大難痊。


金瘡出血。


虛細則宜,實大則傾。


中毒,洪大則存,細微則亡。


十怪脈者,釜沸、魚翔、彈石、解索、屋漏、蝦游、雀啄、偃刀、轉豆、麻促。


釜沸,如湯涌沸,息數俱無,乃三陽數極無陰之候,旦見夕死,夕見旦死。


魚翔,脈浮膚泛泛,三陰數極,又曰亡陽,當以死斷。


彈石,脈來辟辟湊指,急促而堅,乃腎經真臟脈現,遇戊己日則不治。


解索,脈散散無序,腎與命門之氣皆亡,戊己日篤,辰巳日不治。


屋漏之脈,如水下滴濺地貌,胃氣營衛俱絕,七八日間危矣。


蝦游,狀如蝦游水面,杳然不見,須臾又來,隱隱然不動,依前又去,醒者七日死,沉困者三日不治。


雀啄之脈,指下來三去一,如雀啄食之狀。


脾元穀氣已絕於內,醒者十二日死,困者六七日亡。


偃刀之脈,尋之如手循刀刃,無進無退,其數無準,由心元血枯,衛氣獨居,無所歸宿,見之四日難療。


轉豆,形如豆周旋展轉,並無息數,臟腑空虛,正氣飄散,象曰行尸,其死可立待也。


麻促之脈,應指如麻子之紛亂,細微至甚,蓋衛枯榮血獨澀,輕者三日,重者一日殂矣。


又論四十五動止脈,以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應死期之準的。


孟春立春日,十五動一止。


明年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時,二四十動一止。


四年倉庚鳴,鷹化為鳩時,且如仲春驚蟄桃始華日,脈二十動一止。


明年春分,玄鳥至,雷乃發聲時,三十動一止。


三年春分,始電,桐始華時,四十動一止。


四年季春清明,田鼠化為?,虹始見;


穀雨,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時。


(以下仿此。孟夏立夏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小滿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仲夏芒種螳螂生,?始鳴,反舌無聲。夏至鹿角解,半夏生,蜩始鳴。季夏小暑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大暑腐草化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孟秋立秋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處暑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仲秋白露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秋分雷乃收聲,蟄蟲壞戶,水始涸。季秋寒露鴻雁來賓,雀入大水化為蛤,菊有黃華。霜降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孟冬立冬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化為蜃。小雪虹藏不見,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成冬。仲冬大雪 旦不鳴,荔挺出,虎始交。冬至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季冬小寒雁北鄉,鵲始巢。雉 。大寒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


若時疫之脈,則無定據,隨時審思乃得,未可輕議。


欲知祟害,心脈虛散,肝脈洪盛,或浮沉長短大小無定,或錯雜不倫,尤宜加意。


凡此諸脈,固鄙見莫之敢遺,然其或逆或順,猶在詳審而消息之,毋固執而有變通,則可得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02:32 | 只看該作者

集病說


《傳》曰,名不正則言不順,病之名狀,其類至多,原其所由,似是而非者尤多。


若體認之,明辨其所因之的,則何患其多也。


夫傷寒六經之病,足太陽膀胱經,頭項強,腰脊痛,無汗。


足陽明胃經,身熱,目疼,鼻乾。


足少陽膽經,胸肋痛,耳聾。


足太陰脾經,自利不渴或愈或死,愈者多出旬日之外,死則在六七日之間,獨寒獨熱亦難治,世號為大病。


陽毒之為病,乃陽氣獨盛,陰氣暴絕。


陰毒之為病,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胃,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所致。


陽厥初病,身熱頭痛,至二三日、四五日方發厥,半日卻身熱,蓋熱深方能發厥。


陰厥初得病,便四肢厥冷,乃陰勝於陽也。


厥者,陰陽不相順接。


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


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


或加以上氣腳縮,則為六腑氣先絕於外也。


至於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下利有微熱而渴自愈;


中之者,皆因下虛氣弱,凌犯霜露,及冒風雪中行所致。


傷風之病在表,在經絡中循經流注,以日傳變。


中之者,非正順長養萬物之風,乃八方偏邪之風,肥偉人多得之。


蓋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昏人神亂,所以推為百病長。


傷暑乃三伏時月,炎熱大行,草萎河涸,血消氣沮之人,偶或傷之,病在頃刻,中之則名中?。


輕則為傷,重則為中。


傷濕乃坐臥卑濕,或為露所襲,或汗出衣裡,漸漬染之。


其有中者,乃脾元久虛,或為泄疾,土不制水,因茲而得。


復有四氣伏於人身,隱微而不知覺,作為百端之病,綿延歲月不已,必須深思,求其所以為病之因。


然人之平居,神靜則寧,情動則亂,故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下,憂則氣沉,思則氣結,恐則氣怯,驚則氣亂,故有所謂七情之病也。


若真氣既微,胃氣不實,復啖生冷冰雪之屬,致腸胃虛寒,或大病未復,便合陰陽,或疲極筋力,飢飽失節,或刻意苦思,盡神度量,叫呼走氣,而虛損病所由生也。


精血既衰,臟腑多燥,三焦煩壅,復餌丹石酒醢炙爆,致腸胃蘊毒,而實熱病所由生也。


以諸病總而論之,中氣有類中風,中風而以中氣治痛念醫之不明,所以懲其弊而見於著述也。


若 瘧之病,未有不由隔季所感風寒暑濕,及飲食、勞役、癉癘之氣為之。


赤白痢疾,古人所謂滯下者是也。


究疾之原,無非外感五邪之氣,內傷生硬冷熱之食,不能克化,致令積滯而成。


亦有久虛傳變而成,下之不禁,甚者手足不仁,則五臟氣將絕於內也。


失血之病十種,走失莫重於此。


皆因四氣所傷,或調養失宜所致。時疫流行,則當審其春合暖而寒,夏合熱而冷,秋當涼而熱,冬當寒而暖,是皆六氣愆和,而生斯疾。


大則流毒天下,小則蔓延一鄉一家,必辨其各季所因,不可以尋常微病目之。


故重則禍至滅門,輕則病至危篤。


外此,觀形候聽聲,而知病之可治不可治。


經中所謂視精明者,蓋五臟精明聚於目,目精全則目明,神定則視審,審視不了,精明敗矣。


又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青在肝。黃色不可明,病在胸中。


所謂五色者,乃氣之華也。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


青欲如蒼玉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漆重澤,不欲如炭。


五臟精敗,壽不久矣!


五聲者,臟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則氣盛,中衰則氣衰。


聲如從室中言者,氣澀也。


言微,終日乃復言,是氣之奪也。


譫妄不避善惡,神明之亂也。


鄭聲,言意不相續,陰陽失守也。


得守則生,失守者死。


六腑強弱,以候形之盛衰。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奪矣。


背屈伸不能,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倉廩不藏者,腸胃不固也。


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得強者生,失強者死,必兼而明之。


又如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身冷,循衣譫語撮空;


面赤如 血,白如枯骨,黑如煙煤,面青目白,面黑目白,面黃目青,面赤目白;


耳鼻有黑色起入口,耳目顴頰赤者;


黑色出於額上發際,直鼻脊兩顴上;


黑色出天中,下至鼻上顴上;


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目直視,惡風;


面黑唇青,面青唇黑;


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自反轉;


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陰結陽絕。


目精光脫,恍惚,陰陽竭絕。


目眶陷,口如魚口,不能復閉,氣出不返,唇反,齒齦乾枯,天柱骨倒,指拳攣縮,汗出不流,舌卷黑,發直,發如乾麻,善怒,發與眉沖起,爪甲青,大腑自遺不覺,身熱喘息,臍下硬如鐵,唇裂鼻黑,舌根焦,四肢逆冷,汗出如油不流,尸臭不可近,目睛直視不回,一日。


病患健人,黑色或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二日。


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三日半。


口張唇青,人中滿,三日。


目無精光,面一若土色,不飲食,四日。


面赤目青,六日。


面黑目白,爪甲下黑,八日。


齒忽變黑,十三日。


肝病皮黑,庚辛日。


心病目黑,壬癸日。


脾病唇青,甲乙日。


肺病頰赤目腫,丙丁日。


腎病面腫唇黃,戊己日。


以上俱不可治也。


面目黃色起,其病方愈。


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面黑目青,面目俱黃,面黑目白,均可治也。


大抵言病,動以百計,雖積萬言,莫能盡述,但當留心殷勤學之,博通乃得,不可以粗解一二為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07:18 | 只看該作者

集證說


古之醫者有云,外病自經絡入,內病自五臟郁發。


然當求所以證驗,庶無差失。


如傷寒有陰陽表裡,陽證多語,陰證無聲;


陽證則晝劇,陰證則夜爭;


陽證似陰,糞黑而脈滑;


陰證似陽,面赤而脈微矣。


身重背疼煩悶,狂言奔走,咽痛,身斑斑若綿文,或下痢赤黃,多因妄服燥藥熱味,陽毒是也。


背強腹中絞痛,身如被杖,燥渴嘔泄,冷汗鄭聲,多因脾胃虛寒,重感於寒,陰毒明矣。


陰陽二厥,若陽厥,則指爪時溫,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躁煩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


陰厥則指爪常冷,足多攣臥,惡寒,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或清便如常,小便數,外證惺惺而靜。


表證,多惡寒不渴,發熱而身體痛。


裡證,多渴,只惡熱而喘滿,口燥咽乾,手心、腋下?汗出,大便硬,涎赤譫語。


復有傷寒初證,發熱惡寒,無汗,其色淒慘,復見風則多寒,手足微厥,發熱下利,手足溫暖者生,手足厥逆,灸不溫,證之極矣。


中寒則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倒,吐逆涎沫,手足攣搐,狀如暗風。


或復燥熱傷風,有汗惡風,面色光而不慘,復見寒,手足微溫,發熱多煩。


其或中者,半身不遂,手足癱瘓,涎潮昏塞,口眼?斜,肌膚麻痹。


歸於六腑者,物為偏緩,猶可苟延歲月。


歸於五臟者,眼閉口開,手散,聲如鼾睡。


遺尿,惡證迭出,朝不及夕。


傷暑,身熱,惡寒,頭痛,或煩而渴,眩暈,背寒面垢,或嘔或泄。


其中入心,使人噎悶,昏不知人;


入肝則眩暈頑痹;


入脾則昏睡不覺;


入肺則喘滿痿?;


入腎則消渴利小便。


至於傷濕身重,關節重疼,發熱惡寒,大便泄而小便澀,腰腳冷而腿膝浮,或自利不渴。


若氣不平,中之亦使人半身不遂,口眼?斜,涎潮昏塞。


又如七情,喜傷心者,不可疾行,不可久立;


怒傷肝者,上氣不可忍,熱來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


憂傷肺者,心系急,上焦閉,營衛不通,夜臥不安;


思傷脾者,氣留不行,積聚中脘,不得飲食,腹脹滿,四肢怠惰;


悲傷心胞者,善忘,不識人,置物在處,還取不得,筋攣,四肢浮腫;


恐傷腎者,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猶豫不決,嘔逆惡心;


驚傷膽者,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說物不意而道。


凡此七者,證雖不同,本乎一氣。


臟氣不行,鬱而不舒,結成痰涎,隨氣積聚堅大如塊,在心腹間,或塞咽喉,如粉絮梅核樣,咯不出,咽不下,每發欲絕,逆害飲食。


若諸虛損證,則眩暈眼花,鼻多清涕,漩濁遺精,冷滑洞泄,水穀不化,洒淅自汗,嘔吐清痰,皆陽虛陰盛也。


諸實熱則五臟積熱,口若咽乾苦唇裂生瘡,腸胃干澀,煩躁喜冷,涎唾稠實,眵淚眼赤,或遍體癰瘍。


至於總說,則?瘧證惟多,先寒後熱名寒瘧,先熱後寒名溫瘧,但熱不寒名暑瘧,寒熱身重煩疼脹滿名濕瘧,寒多不熱名牝瘧。


若一日一發則易愈,二日一發猶可,三日一發則難痊。


且斯疾俗在忌醫之列,然得其所因,何忌其難。


時疫證雜,發熱,腰痛強急,腳縮不伸,?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澀澀增寒復熱,名曰溫疫。


身體顫掉,不能自禁,或內熱口乾舌破,咽塞聲嘶,名曰燥疫。


頭重頸直,皮肉強痹,或蘊而結核起於咽喉頸項之側,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名曰寒疫。


乍寒乍熱,損肺傷氣,暴嗽嘔逆,或體熱發斑,喘咳引氣,名曰濕疫。


四時之感,其證百端,皆常因其時而詳辨則得之。


喘急為患,吐痰續續則生。


自汗譫語,目直視則亡。


失血諸證,有暴吐鼻衄,泄出或一二升至斗余者。


因感四氣,流傳經絡,陰陽相勝,或怒氣傷肝。


風入腸胃,故血得寒則凝泣,得熱則淖溢,各隨臟腑經絡涌溢,凝停胸胃,因即滿悶,或吐或衄或泄下。


復有咳嗽中見紅絲者,為難愈。無故忽然瀉下黑血,名心絕。


癆瘵之證,得之者多諱而未肯求醫,殊不知其根有蟲嚙其心肺,可不深憂。


中蠱毒之候,令人心腹絞痛,如物嚙狀,吐、下血如爛肉。


若欲驗其證狀,先令病患唾於水中,若沉即其實矣。


消渴與漩濁為鄰,慎莫作疽瘡等證,鮮有安之日矣。


至於下痢,身涼能食,小便通易安;


體熱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或手足厥冷,灸不溫,兼微喘不食者死。


二便秘澀之證,暫秘,小漩還有點滴利者,易愈。


若秘日久,膨上心胸切痛,氣促身冷,面色黑,前後俱無,名曰氣實,轉盼而殂。


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喘,隨治隨瘥。


若臍心突起,利後復脹急,久病羸之,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腎俱敗,無有愈期。


腫滿善證,男從上腫下,女從下腫上,所患未久,利漩退腫定喘則愈矣。


若證不善,則手足盤骨腫,臍與掌心俱凸,咳嗽失聲,青筋紋橫肚上,及爪甲青卒腫,頭面蒼黑,嘔吐頭重,豈復能救。


霍亂一證,猶為卒暴之最,蓋人之起居無常,攝調不善,揮霍之至,便至變亂,悶絕不救,甚為可畏。


臨深履薄,縱蹈虎尾,不足以諭其危。


其如厲風,名大風惡疾,故其色敗皸裂,瘍潰眉面,白皮如蛇蛻,久則鼻梁塌壞,又名風癩,十無一生。
 

若症瘕之為病,症者堅也。


堅則難破,瘕者假也。


假物成形能動者是。


至於蛟龍蛇鱉肉發虱米之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斯患。


夢寐不詳,多生恐怖,為祟惑證矣。


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14:19 | 只看該作者

集治說

 

嘗謂用藥如用刑,一有所誤,人命系焉。


故《書》曰:言之非艱,行之維艱。


如張仲景傷寒一百一十三方,猶缺其一,三百九十七法,僂指未即周知,蓋謂此也。


夫處方大法,則有七方十劑。


七方者,奇方、偶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復方。


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


然積學而用之則可矣。


傷寒之病,太陽屬膀胱,非發汗則不愈,必用麻黃之類,蓋其性能通陽氣卻外寒也。


陽明屬胃,非通泄不能愈,須用大黃、芒硝以利之。


少陽屬膽,無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黃芩則解矣。


太陰屬脾,性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燥。


少陰屬腎,性畏寒燥,非附子不能溫。


厥陰屬肝,藏血養筋,非溫中之藥不能潤。


此外,有汗下吐三法,毫厘不可差誤。


經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


故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在胸宜吐,半表半裡宜和解。


表裡俱見,隨證滲泄;


身熱不渴為表有熱,渴而煩悶為裡有熱。


傷寒見風,大青龍湯為治之最。


陽毒內外結熱,輕者白虎湯,重則承氣湯之屬。


陽厥亦用,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非水漬法不可。


陰毒,疾勢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則理中湯、四逆湯投之。


未效,則灼艾法惟良,復以蔥熨法佐之。


陰厥,同此法治之。


發熱下利,白頭翁湯、黃連阿膠丸最為的切。


中寒則急?置暖室,燃以薪火向之,令通身暖透。


或置於熱炕上,令有力人扶策,仍以手附火或人懷令熱,亟摩病患手足胸腹間,續用薑附湯並服。


若猶未省,則依上法灸。


傷風主治之法,汗出惡風者,當解其肌。


裡證雖具,惡風未罷,亦須先解其外也。


傷風見寒,大青龍湯均為調理。


中風昏悶,先須通關散,探鼻令噴嚏,次以蘇合香丸行其氣,仍須分辨冷熱為治,不可混濫。


五臟正中者,迅雷不及掩耳。


手足偏中者,但徐服順氣疏風豁痰等藥,不宜用大風藥,急治則不得盡其天年。


其有牙關緊閉,亦用通關散搐鼻,噴嚏即開矣。


傷暑者,暑氣耗血消氣生痰,速用解暑之劑,仍輟熱湯,得汗即蘇。


若中之者,急扶在陰涼處,不可與冷。


當以布巾衣物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以湯淋布上令透徹,臍腹暖即漸醒矣。


如倉卒無湯處,則掬道上熱土置臍上,以多為佳,冷即易之。


古法,道途無湯,即掬熱土於臍中,仍撥開作窩,令人溺其中,以代湯淋,續與解暑毒藥,並急嚼生薑一大塊,冷水送下。


如已迷悶,則嚼大蒜一二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蘇。


但遇無湯處,則嚼生蔥二寸許,津咽下,可抵飲水二升。


傷濕、中濕、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並轉利之。


若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寬中進食,仍須怡養,以溫平之藥調之。


如宿血滯氣停凝,結為症瘕,腹中坯塊,堅硬作楚,當以破氣藥伐之。


或以類相從,如敗梳治虱瘕,銅屑治龍瘕,曲?治米瘕,鍛石治發瘕等類,所謂醫者意也。


氣急膨痛至甚,或有熱痞結聚,須宣泄之。


虛損為之,宜大作湯劑,峻補者,烏、附、天雄、薑、桂之屬不可無;


潤補者,鹿茸、當歸、蓯蓉之類安可缺;


清補則天門冬、麥門冬、人參、地黃之類宜用也。


至於諸熱為治,有泛熱,有實熱。


泛熱者,荊芥、薄荷、梔子、黃芩等投之,正其所宜。


實熱者,非大黃、芒硝則不能效。


若夫總說為治之備要,如南北風土之殊,人物濃薄之異。


北方土濃水深,水性沉下,人體多實而少虛,且所餐無非肉曲,寒則衣重裘坐暖炕。


若有所治,則宜多以清涼之劑,如南方用大黃、巴豆之屬,其分兩皆當倍而用之。


或用水漬法,或尋甜水一二甌飲之即蘇。


間有所稟稍弱,不自保惜,勞役致虛,則亦但當潤補之,無有不愈。


南方屬火,火性輕炎,人體多虛而少實,況所食不過蔬食而已,必須投以溫和之藥以調之。


其有習尚北方之風,置酒終日,非至醉不已,燒爆肥鮮,恣其厭飫,偶有所患,亦須以平昔所稟,施以涼劑。


然虛者亦不可妄施。


瘧熱多者,投以半冷半熱解散,分陰陽減寒熱之劑,度其所作之日,先一時進以抵截之藥,去其痰水,則收效矣。


寒多者投以半生半熟壯脾進食之劑,次以抵截之藥,則痰癖去而疾愈矣。


猶須令其戒慎飲食,謹起居,則無復攻之患。


若久瘧而復作,虛浮不食者,未之有瘳。


時疫之治,須以時斟酌,不可偏執,治之者須辨其所因,而投之以藥,不可以日滿自差,遂至枉亡,良可太息。


至於病愈,必須湯食競進,折其毒勢,不可令病氣攻人,則屏息矣。


或有云斯疾之召,或溝渠不泄,穢惡不修,熏蒸而成者。


或地多死氣,郁發而成者。


或官史枉抑,怨讀言而成之者。


可於州治六合處,穿地深至三尺,闊亦如之,取淨沙三斛實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斯亦消除疫癘之良術,故並記之。


喘急虛者升降鎮墜,熱者清心涼肺,未有不愈。


下痢感於四氣者,先須隨其所感解散,分利陰陽。


次須辨其冷熱,手足和暖則為陽,中和之劑可用,手足厥冷則為陰,溫燥之藥可行,無不切效。


大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


有積者推之,熱則涼之,冷則溫之,冷熱不調者平之。


失血,明其所因,辨其冷熱,如血下鮮紅,則治以清和,純下瘀色,則當溫養。


二便秘則須潤滑以行之,脹滿則須正氣,以虛實平治之。


腫滿,實者利水,虛者壯脾元兼用消浮等劑,自有奇效。


仍須戒咸斷欲,庶不再復。


霍亂須明辨虛實所因,亟治無遲,遲者則殞命。


至於干霍亂,則猶為難治也。


三消治法,滋腎為主,抑心火兼之。


然須多服湯圓,俾水升火降,而引飲無度,莫之見矣。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不在治療之數。


真頭痛者,上穿風府,陷入泥丸,非藥能愈。


金瘡主治,備見後科,用藥之工,誠可嘉嘆。


中蠱毒之法,以敗鼓皮燒灰為末,飲服一匕,則病患自呼蠱家姓名,可語令呼喚,將去則愈矣。


瘵疾一染人,當其未深入之時,則宜先取其蟲,不爾則損於心、肺。


蓋心主血,肺主氣,人身舍氣血之本,其能生乎?


取蟲而後相忘世慮,和以潤養藥食,庶幾可瘳,傷晚則不及也。


魘寐、產乳、自縊、壓溺諸暴絕,須平時熟記後所載治法,並產蓐一科,臨用庶不倉惶,應驗在頃刻間。


不然則世無良醫,枉死者半是也。


厲風初發,則宜宣泄,風毒去而病漸愈。


久之,惟當幽隱林泉,依法則宜外尋禁避厭禳法以除之。


外此,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生候尚存,形色不改,病未深入腠理,針藥及時,能將息調理,委以良醫,病無不愈。


至於五味,亦可對治五臟之病,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腎咸,用之中病則止;


過則酸走筋,咸走血,辛走氣,苦走骨,甘走肉,則無益矣。


又如,所宜而治者,肺燥咳嗽,嚼芝麻,啖油餅,瘧疾脾冷,糟鯉魚,糟藏瓜。


久冷痢,野雞、餛飩等類是也。


瓜果亦可隨冷熱施之,愈疾必矣。


若夫炮制之法,又當以相需、相合、相反、相惡。相需者,以桂得蔥而軟。


相合者,磁石引針。


相反者,大戟、芫花等反甘草之類也。


相惡者,如牛黃忌龍骨是也。


且方中各有避忌,此亦舉其略。


或以甘草擊起芫花之性而用者,猶在斟量。


更須甄別藥味新陳,選擇州土所生,采取時月,分君臣佐使,俾分兩無差,炙爆炮?,精虔不苟,斯為治之善也。


其有自恃己長,不肯訪問,以意臆度,攻寒以寒,療熱以熱,妄施一匕,邀為己功。


偶或中之,實非的見,不過僥幸於萬一。


其或不中,則十手所指,十目所視,所謂一甌之藥,誤入於咽,五臟俱裂,生可再復,可不戒之。


況醫者人之司命,有病急召,慎勿以遠近暑寒而拒之。


若至病家,尤須敬謹,勿為他務,以敗正事。


給藥亦量其多寡,表汗宜四,吐下宜一,加二極矣。


補藥愈多愈效,余則隨證為之輕重,明批湯引。


病若未愈,囑其再來,庶病可瘳,而治有方矣。


仆少而學之,長而行之,所謂治病之道盡在是矣。


(古云:凡曰治病,推其所因,生死預定,方為醫人。敬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16:1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


發汗法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時許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湯中病即已,不必盡劑。


然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濃衣覆腰以下。


蓋腰以上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病終不解。


凡發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


令腰腳間周遍為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22:10 | 只看該作者

轉下法
 

凡轉下。


須體認得合下之證明白。


在陽明胃經。


則不拘日數。


過時失下。


則氣血不通。

四肢便厥。


不識返疑是陰厥。


復進熱藥。


禍如反掌。


若少陰腎經、太陰脾經。


下證悉具。


湯已更衣者。

止。


不須盡劑。


陽明病得利瘥。


慎不中服補藥。


熱氣得補復成。


更復下之。


是重困也。


宜消息安養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23:06 | 只看該作者

取吐法

 

凡取吐。


服吐藥後。


不大吐。


則當以手指掐之。


便吐矣。


不吐稍增藥。


以吐為度。

少。


病不除。


明日再服吐藥。


可至再三。


但虛人宜少吐。


藥力過時不吐者。


啜熱湯一升。


以助藥力。


不必盡劑。


吐訖便可食。


無復余毒。


若服藥過多者。


飲水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23:58 | 只看該作者

水漬法
 

以疊布數重。


新水漬之。


稍捩去水。


搭於胸上。


須臾蒸熱。


又漬令冷,


如前用之。


仍數易新水。


日數十易。


熱甚者置病患於水中。


熱勢才退則已。


亦良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25:02 | 只看該作者

蔥熨法

 

以蔥一束。


以索纏如餅餡大。


去根葉。


惟存白三寸許。


先以火?一面令通熱。


勿至灼人。


乃以熱處著病患臍下。


上以熨斗盛火熨之。


令蔥餅熱氣透入腹中。


更作三四餅。


遇一餅壞不可熨。


則易一餅。


候病患醒。


手足溫。


有汗乃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27:00 | 只看該作者

蒸法
 

以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洒之。


取蠶沙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濃。上鋪草席。令病患當上臥。溫覆之。


夏月熱。只布單覆之。


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自汗?。乃用溫粉撲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蠶沙桃葉柏葉也。


無蠶沙亦得。單桃單柏葉亦得。蒴?葉亦可用。麩糠乃助添。令隨多少。不用亦得。此極急則可。


如治病得愈。明年斯時。慎莫再作。再作或不治矣。


(凡煎煮藥之法。須用銀石器微火熟煮。不可太猛。表汗下之藥。每服煎至八分。對病藥煎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28:35 | 只看該作者

陽證


【麻黃湯】
 

治足太陽膀胱經發熱頭痛。身疼惡風。無汗而喘。陽明合病。喘而胸滿。太陽病八九日不解。以此發汗。必衄乃解。及治不得汗。發衄。陽明脈浮。無汗而喘。宜服。脈但浮無余證者與服。若不溺。腹滿加噦者。不治。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銼散,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覆取微汗。夏至欲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或汗出後無大熱而喘者。去桂加石膏一兩。春冬只依正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29:56 | 只看該作者

升麻葛根湯
 

治傷寒時疫頭痛。增寒壯熱。肢體痛。發熱惡寒。鼻乾。不得睡。小兒大人瘡疹。己發未發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暖脫衣。及暴熱之次。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及解傷酒膈熱。口瘡咽疼。


升麻(一兩) 白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 葛根(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不拘時。潮熱頭痛。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咳嗽涎盛。


生薑三片、桑白皮七寸煎。上膈熱。薄荷黃芩各少許煎。斑瘡未出。加紫草楂根各半錢、蔥白葉、桑白皮七寸、烏梅一個煎。小兒量度多少。老人加人參倍白芍藥各五錢。大段寒即熱服。熱即溫服。


(近人以藥性寒涼。不肯輕服。然治證相對。服之何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31:03 | 只看該作者

金沸草散
 

治風壅痰盛。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悶。痰涎不利。咳嗽喘滿。涕唾稠黏。時行寒疫。壯熱惡風。有寒則汗出。風盛則解利。


金沸草(去梗三兩) 荊芥穗(四兩) 麻黃(去根節三兩) 甘草(一兩)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桑白皮七寸、烏梅一個煎。頭疼柚葉半皮。


牙疼熱煎灌漱。諸風及大腑風秘。左脅刺痛。每料加枳殼一兩去穰。風熱結在臟腑。煩躁。


氣壅腹痛。大便秘。以蔥白研爛。微火炒過。布巾盛。熨臍。後加大黃朴硝薄荷各五錢服速效。諸風發散並用。妊婦傷寒。頭痛旋疼。壯熱心躁。加白朮人參黃芩生石膏各一兩。熱嗽加燥。


加朴硝五錢。食後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32:16 | 只看該作者

小柴胡湯


治傷寒四五日。寒熱胸脅滿痛。默默不欲食。心煩。或嘔渴。或腹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或過經未解。潮熱未除。半表半裡。非汗非下之證。瘥後勞復昏熱。婦人傷風。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故使如瘧狀。產後傷寒。頭疼發熱。小兒寒熱亦治之。


柴胡(二兩去蘆) 半夏(湯洗七次六錢) 黃芩 人參(去蘆) 粉草(各三分)


上銼散。每五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至六分。食前服。腹痛去黃芩。每料加芍藥三分。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一兩。不渴。外寒裡熱。去人參加桂三分。


溫服覆取微汗愈。咳嗽。加五味子潤者三錢。胸中煩。加栝蔞五錢。渴加人參栝蔞各五錢。


脅下痞硬。去棗加 牡蠣粉枳實各五錢。過經不解。日晡發熱。己而微利。加芒硝五錢。引飲有汗。加茯苓桂枝各五錢。身熱臟腑微溏。加厚朴五錢。煩熱,每服加白茅根二根。白竹青一塊如大指頭大。麥門冬半錢。熱腹疼。加白竹葉七皮、赤芍藥枳殼各一錢。鼻衄。加生地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1 22:33:53 | 只看該作者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裡。寒熱往來。大便秘澀。腹滿脹痛。語言譫妄。心中痞硬。


飲食不下。或心下急。郁郁微煩。或口生白苔。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或發熱汗出。或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身微熱者。

裡實也。

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之。


輕則柴胡。重則承氣。


枳實(去穰炙半兩) 柴胡(去毛蘆半斤) 大黃(二兩) 赤芍藥(三兩) 半夏(湯洗七次二兩上五味勻散。入半夏拌勻。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或加苦竹葉十皮。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食後臨睡服。大熱用苦竹瀝一合。此藥治傷寒內熱裡實。


若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6:06 , Processed in 0.39062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