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變百焙丸】
大戟(去骨一兩),棗(三箇去核)
右二味用水一碗煎至水盡為度,去大戟不用,將棗焙乾,可和劑旋丸,從少至多以利為度。
五臟病各有所見證。
熱則從心,寒則從腎,嗽而氣上則從肺,風從肝,瀉從脾。
假令瀉見嗽而氣上,脾肺病也。
瀉白益黃散合而服之,又宜黃芩厚朴湯,白朮厚朴湯,謂脾苦溼,肺苦燥,氣則上逆也。
其證先瀉又兼面色黃,腸鳴呦呦者是也,如見渴熱多者,當服厚朴湯。
不渴熱少者,當服白朮厚朴湯。
其他五臟若有兼證,皆如此類,然更詳後說,四時經移用藥。
假令春分前風寒也,宜用地黃羌活防風,或地黃丸及瀉青相間服之。
春分後風熱者,宜用羌活防風黃芩或瀉青丸,用導赤散下之。
立春之後熱也,用三黃丸導赤散。
夏至後濕熱也,宜導赤瀉黃散合而服之,或黃芩甘草白朮茯苓之類,為勝濕之藥。
立秋後宜用益黃散瀉白散,陳皮厚朴人參木香之類。
秋分後用瀉白散。
立冬之後地黃丸主之,謂腎不受瀉也。
大凡小兒斑疹已發,有瘡有聲音者,乃形病氣不病也。
無瘡無聲音者,乃氣病形不病也。
有瘡而無聲音者是形氣俱病也。
後一證當清利肺氣,八風湯或涼鬲散,大黃芒硝亦可,或如聖湯加大黃,或八味羌活湯加大黃。
此時春時發斑謂之曰風斑,耳瘡疹者,內經云痛痒瘡瘍皆屬心。
火斑子者是相君行命,三焦真陽氣之所作也。
若氣入肺變膿胞,入肝為水胞,自病為斑。
心乃君火,入于皮作癮疹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
未瘡而發搐而外,或寒邪內發,心熱而發搐用茶粉下解毒丸,或犀角地黃湯主之。
已發便稠密形勢如針頭者,當輕發其表涼其內,連翹升麻湯主之。
若斑已發稠密,甚而微喘飲水,有熱證當以去風藥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調,知為在表不在裏,當微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
若有乾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則知熱在內,當煎大黃湯下宣風散。
身表大熱者,表證未罷不可利大便,若斑疹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者,當利小便。
已發後有餘毒不散,為復有身熱,癰瘡之類,當用解毒之藥。
真假形金木水火土,深淺色赤青黃白黑急緩性寒熱溫涼,平厚薄味辛酸鹹苦甘潤枯休虛實,輕重中輕枯虛薄緩淺假宜上,厚重實潤深真急宜下,其中平者宜中,餘形色性味皆隨藏府所宜,此處方用藥之大概耳。
知者用心則思過半矣。
流注鍼法。
心痛脈沉腎經原穴,弦肝經原穴,澀肺經原穴,浮心經原穴,緩脾經原穴。
腰痛:身之前足陽明原穴(衝陽),身之後足太陽原穴(京骨),身之側足少陽穴(丘墟)。
針之最要。
兩脇痛針少陽經丘墟。
心痛針少陰經太谿湧泉及足厥陰原穴。
腰痛不可忍,針崑崙及剌委中出血。
太陽喘滿痰實口中如膠,針太谿穴。
噦嘔無度針手厥陰太陵穴。
頭痛不可忍針足厥陰太陽經原穴。
熱無度不可止剌陷骨穴出血。
骨熱不可治,前板齒乾燥,當灸骨會大椎。
小腸疝痛當剌足厥陰肝經太衝穴。
血不止鼻衄大小便皆血血崩,當剌足太陰井隱白。
喉閉刺少陽手足井,并刺少商及足太陰井。
大煩熱晝夜不息,剌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剌。
日疾睛痛欲出,亦大剌八關。
百節疼痛實無所知,三稜針剌絕骨出血。
眼大眥痛,剌手太陽井穴少澤。
小眥痛剌少陽井穴關衝。
陰頭中痛不可忍者卒疝也。
婦人陰中痛皆剌足厥陰井大敦穴。
治黃腫詩曰。
白酒煎飛麵,青礬百草霜,依方炮製作,消卻幾多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