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講義 抱一章第二十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0-5 11:54: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德經講義 抱一章第二十二

 

恭聞大道之生,生之於一,曆數之始,始之於一,一為萬事之本始,萬理之統宗也。

 

以無極言之,卽是無聲無臭,無形之一。

 

以太極言之,卽是含體含用,有本之一。

 

若不得此一,造化不能樞紐,品彙無以生成也,所以天地萬物,紛紜交錯,有形有象者,莫不得其一,各具無極之理,各完太極之性也。

 

是故聖人得之於心,天理渾全,而萬事具備,達之於用,萬殊一貫,而達本窮源。

 

君臣父子,三綱五常,無不齊之於一,治之於一也。

 

天文地理,人物古今,無不體之於一,用之於一也。

 

經中所說,正是此義。

 

聞經之上士,果能抱元守一,心涵(涵去函加亟)太極之理,身全造化之一,洞貫詪攝,純全不二,能修於己者,未有不能治于人者也。
  

此章經旨,重在抱一為天下式,能抱一,所以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人皆知不曲而求全,不栓而求直,不窪而求盈,不弊而求新,不少私而求得,不抱一而求多,此發是以小害大,以末喪本,所見者近,不能見其遠,所以不曲而求全者,反害其全,不枉而求直者,反失其直,不窪而求盈者,反去其盈,不弊而求新者,反敗其新,不少私局求得者,反喪其得,不抱一而求多者,反失其多也。

 

惟聖人則不然,聖人之以曲自養,不居功,不伐善,不好高,不自大,不以取聖於人為心,不以自私於己立念,達之於人,國家天天下,未有不保全者也。

 

全之於己,身心性命,未有不保全者也,故曰:「曲則全。」

 

曲而能全,可知聖人之曲,其道大矣。

 

夷險禍辱之來,是非順受,不辯不爭,此便是枉之義。

 

人皆知以不枉而求直,不框而求直者,強為之直也,強為之直,其勢必至於枉,所以聖人順其框而不逆,枉之日久,枉者未必常枉,理之直者,不求而自得,故曰:「枉則直。」枉而能直,框之道亦大矣。

 

溝渠深下謂之窪,卽是以窪下自處之義。

 

聖人以謙退自處,不敢為天下先者,卽如地之窪下一般,雖不有心求於盈滿,天下歸仁,窪之者,未嘗不盈也,故曰:「窪則盈。」

 

窪而能盈,用之於地下,用之於國家,無往而不妙,卽是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之義。

 

敝者,如敝敗之舊物一般,聖人修于內,而不修于外,若有敝不新成之貌,却不知守敝者常新,眩露者必舊,人皆知以不敝而求新,不知反失於舊,是知道德貴乎隱藏,隱藏者,養之於敝也,不養于敝,則不能新矣,故自敝則新。

 

正欲得其抱元守一,少私寡欲,不使七情交妄,存心養性,不致五性失和,抱一之道既得,一貫之貴理時行,故曰:「少則得。」

 

所以欲修大道,先去情欲,不能少私,不能寡欲,不得一之理,不得抱一之道,必然多見多聞,多學多惑,心理不能融貫,內外不能一致,失於一者,未始不惑,故曰:「多則惑。」

 

聖人捨其多而守其一,其理不惑,其事不亂,觀萬物之理,卽一物之理,觀萬人之事,卽一人之事,能盡于一,又何惑乎!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此句是總結上文之義,言上文六句,皆是抱一之道,聖人約之于理,歸之于道,惟以抱一,為治天下之法式也。

 

切思一者理也,雖天下萬事萬物,各具一理,未嘗不同出一源,以一理推之,物物無不貫,事事無不通,譬如仁主于愛,亦只是愛此一理,義主于別,亦只是別此一理,禮主于敬,亦只是敬此一理,智主于知,亦只是知此一理,信主于實,亦只是實此一理,此理在人心,本無不足,因自己不能盡其當然,所以私意橫生,曲者不能全,枉者不能直,窪者不能盈,敝者不能新,少私而能得者少矣,多學而不惑教亦少矣,此皆是不能抱一之道而然也。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所抱者雖一,所應者無窮,是以天下之人,不教而自一,天下之物,不齊而自一矣,故曰:「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大莫能與之爭。
  

天下之人,有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之心,故不能得抱一之道。

 

切思自見者,能見于己,不能見于人,所見者不遠,所明者不徵;

 

聖人不自見者,因物見物,因事而見事,故能窮其義理之精微,究其興亡之徵應,上能察于天文,下能察于地理,中能參于人物,古今之變,秩然而明,幽顯之機,洞然而見,此是聖人不自見之妙處,是謂真見,其見故明,文中言:「不自見故明。」卽是此義。

 

自是其是者,是名雖出於已,而是之理未必服于人,其是故不彰也。

 

彰者,彰顯之義。

 

所以聖人不自是者,因物之是而是之,因事之是而是之,因理之是而是之,因道之是而是之,其是之所以然者,合于道,合于德,合于理,合于性,合于天,合于人,雖鬼神不能移,雖聖人不能改也,故曰:「不自是故彰。」

 

天下之人,皆知以自伐,狥有功之名譽,以自伐,衒一己之才能,不知伐功求譽,其功必不能有矣,其人必不肯譽之矣;

 

所以聖人不伐而功自有,不衒而功自著,雖欲掩之而不可得也,何待伐之乎!

 

聖人不自伐其功者,乃是歸功于天下也,是以天下未有不歸功於聖人者也,故曰:「不自伐故有功。」

 

天下之人,皆知自矜其長,或儼然而自尊,或傲然而自足,倘有長于我者,則我之長又短矣,矜之亦何益哉;

 

聖人不狥長短之迹,不生計較之心,雖不有心于長,天下莫不以長歸之,是故聰明智慧,人不可及,耳目心思,人不可到,不長而自長,長之實未嘗不著於天下,長之功未嘗不在於天下,故曰:「不自矜故長。」

 

細看上文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總是不爭之妙義,聖人與天地為一體,與萬物為一身,曲成而不遺,愛育而不棄,何爭之有乎!

 

所以天下之人,與聖人合其德,與聖人合其心,聞風者誠服,沐德者心悦,焉得有爭者,故曰:「夫推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天下莫能與之爭者,蓋以君臣父子,尊上卑下,皆得其理,故不爭也;

 

得其理,則聖人抱一而式天下之道,於此可見也。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此三句,是總結一章經旨之意。

 

首句曲則全三字,本是上古古聖之語,天下之人,果能得此曲全之理,天下國家,不求全而自全,君臣父子,不求全而自全此便是抱一之旨,有此曲,便有此全,天下之人,亦有曲而不全者,究是未得至誠之理,果能以至誠而用曲,天下之理無不以至誠而全歸者,故曰:「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人果能曲己以從人,受其枉而不辯,陷於窪而不辭,少私不惑,自敝不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深得曲中之妙,又焉有不抱一為天下式哉。

 

 

引用:http://mypaper.pchome.com.tw/tisanoldking/post/1321482915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8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1:47 , Processed in 0.1874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