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2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講義 腹實章第十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0-5 11:4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德經講義 腹實章第十二

 

恭聞天地之大也,能包含萬物,能容納百川,卽是一個大肚腹一般。

 

又有日月之明,能燭三界,能通八表,此又是個大眼目一般。

 

天地雖大,日同雖明,若不得無極之真,不具太極之理,則亦不能有此許大之包含,不能有此許大之光明也。

 

此等玅義,人人有肚腹,與天地之肚腹一樣;

 

性命陰陽含之於內,吾臟六腑具之於內。

 

二目卽人之日月,通神之妙竅。

 

人雖有肚腹、雖有眼目,若不得真性之玅,五臟之氣,亦不能攝養,二目之神,亦不能通光,倘若見物生心,正性不空,必至隨緣而逐妥,所以目盲者,耳聾者,口爽者,發狂行妨者有之,五者之害,害之於此矣。

 

今日文中所講正是此義。
  

此經章旨,總是教人歛華就實,反妄歸真,不可狥俗茍安,溺於利欲之義。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者,青黃赤白黑,是五行之正氣,流注於物者。

 

人之能視謂之目,目乃六根中第一之根也,人之分別五色,正是眼之識。

 

當其未視也,雖無色之形,而能別五色之視,自皎然明白。

 

若識被塵轉,惟見於色,則洞視之真體,不能照了,物之來也,目隨物而去,心亦隨物而去,心中之真見已忘,目中之所見必亂,雖五色當前,幾不別色之為色,雖有見亦如無見矣,與瞽者,何異乎?

 

文中言五色令人目盲,蓋是此義。

 

修道之人,若能見一切美好之色像,如見一切不有之相,不起貪愛之心,不興眷戀之意,忘於目,則光溢無極,存其神,則慧照十方,目盲者,未之有也。
  

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者,宮商角徵羽是也,聽此音者,謂之耳根。

 

人之分別五音,正是耳之識,當其未聽也,雖無音接耳,而能察五音之正,有條而不紊。

 

若聽被音惑,惟逐于音,則靜聽之神機,不能偏滿大千法界,內聽之真空不能通徹大音希聲,音之發也,耳隨音而去,心亦隨音而去,雖五音當前,幾不別音之為音,雖有聽,亦如無聽矣。

 

文中五音令人耳聾,蓋是此義。

 

人能了悟肉耳非耳,塵音非音,則清靜之妙音,自然不聽而自聽,聾耳之音,又安得聾我耳哉。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者,酸鹹甘苦辛是也。

 

凡有可飲可食者,皆有五味,舌以得味為塵,人能分別滋味者,乃是舌識也,人之知其滋味者,人之正性也,在舌為識,舌識非性,不能有知味之體,識性非味,不能有舌識之用,因性被一切滋味所攝,性迷於味,味亂其性,所以貪於滋味者,口中之正味必失,雖有餚饌珍奇,幾不能辦其美惡。

 

文中言五味令人口爽,蓋是此義。

 

孔子曰:「飯疏食飮水,而樂在其中。」

 

可知孔子深得不味中之真味耳。

 

常聞修道之人有云:「咬菜根,淡中有味。」此正是百味皆空之義也。

 

百味皆空,自然諸病不作,可不戒哉。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走馬以疾謂之馳,馳馬直走謂之騁。

 

春蒐、夏苗、秋獮、冬獵,總名曰田獵。

 

因上古禽獸最多,行獵原為保苗除害。故此句寓戒止之意,或圍之於田野,或圍之於山川,應犬施能。

 

努機亂用來奔西走,逐物移心,一往一來,如病者之失心發狂。

 

故曰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二句。

 

蓋是此義,切思萬物,皆本天地一氣而生,但清濁偏正之不同耳,人之與物,均有此形、均有此氣、均有此性、均有此命,人能以性命觀之,自然不作田獵之事矣!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卽是貨之奇者也。

 

妨者,傷害也,傷於已者謂之妨,害於人者,亦謂之妨。

 

細想世間一切珍寶奇物,皆是難得之貨,倘若貪之不義,得之不善,禍辱之端,由此而生,誨盜之由,因此而作,或致害於國家,或致傷於性命。

 

太上戒之曰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蓋是此義。

 

君子知此難得之貨,皆是身外禍胎,故去貪欲,而重道德,不義之富貴,且可以浮雲視之,難得之貨,何至使有行妨之害哉。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此是教人效聖人而行之義。故以為腹不為目。

 

總結上文,陰符經云:「心於物生、死於物,其機俱在於目。」

 

人之見物而生染著,死之於物者,其機正在於此;

 

人之忘於目,得大徹悟者,其機亦在於此。

 

切思眼耳鼻舌身意,俱屬情識之幻;

 

惟我性中之本體,真空妙有。

 

是以聖人為腹者,養性中之本體,不為目者,忘物引之見機,不貪不染,皆知為幻也。

 

既知目識為幻,一切塵緣,皆宜去之,故曰去彼。

 

既知腹中性體,一切存養,皆宜取之,故曰取此。但去非有心而去,取非有心而取,為腹不為目,其去其取,皆是自然之道也。

 

人有六根,經只言眼耳口三者何也?

 

六根之中,以此三者為要。

 

又言為腹不為目何也?

 

眼根是六根中第一之根,六根之先機,皆在於此,故此單言不為目。

 

人果能眼根一返,六根自靜,了盡一切塵緣,聖人為腹不為目,一言以備之矣。

 

 

引用:http://mypaper.pchome.com.tw/tisanoldking/post/1320444566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8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1:56 , Processed in 0.21874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