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高利貸危機燎原 金改勢在必行】
中央社╱中央社 2012-01-21 10:53
-大陸金融改革專題報導之4(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21日電)溫州模式曾是大陸民企最成功典範之一,但卻被負利率、國有金融壟斷、中小企業難融資等問題衍生出高利貸危機,差點延燒全國;不過,這也可望成為大陸推動金融改革的契機。
「我從沒見過溫州這麼蕭條……」,原本在北京工作,去年12月底返回溫州的小吳告訴北京晨報,他一個上午就接了7通電話,通通是向他借錢的。
事實上,溫州危機早在2011年4月就引爆,位於溫州龍灣區的江南皮革公司董事長黃鶴,就因為欠下人民幣3億元而落跑。
接下來,「老闆跑路」在溫州突然間像瘟疫般蔓延,連溫州眼鏡業龍頭企業、信泰集團老闆胡福林也跟著落跑。
根據陸媒統計,這波老闆跑路所牽涉的銀行信貸,高達人民幣2000億元(約新台幣9400億元)。
更驚人的是,不只在溫州,就連內蒙鄂爾多斯也掀起高利貸狂潮,連政府公務員、拾荒老人都身陷其中。
廣東、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也未能倖免於難,陸媒甚至推估,製造重鎮廣州高利貸規模上看1兆元。
大陸這波高利貸危機重創許多中小企業,因為向銀行融資不易,轉而向高利貸借錢。
但中小企業面臨人民幣升值、工資及原物料成本飆漲,出現資金周轉不靈,還不出錢,只好落跑逃出國。
企業主落跑後,原本想用「錢滾錢」的大陸民眾反而受傷嚴重,不少銀行甚至也參與高利貸,一樣是以壞帳收場。
事實上,大陸民間融資行之有年,因為大陸民眾向銀行貸款不易,而且民間借款互助行為早已有長遠文化。
活絡的民間借貸行為還使溫州經濟、溫州模式成為中小企業經營成功的典範。
行之有年的民間融資互助行為,卻引爆全國性高利貸危機,主因是銀行長期「負利率」,民眾不想把錢存在銀行裡,進而引發被稱為「陸版雷曼風暴」的高利貸危機。
所謂「負利率」,是指物價上漲率高於銀行存款利率,民眾存在銀行錢雖然沒有減少,但對照日漸飆漲的物價水準,同樣的錢可以買的東西變少,也就是「錢變薄」了。
若大陸民眾一直把錢存在銀行,至今年1月為止,已連續22個月都是「負利率」。這也是大陸自1995年以來最長的負報酬期間。
中國人民銀行自2011年7月以來,維持基準1年期存款利率3.5%。
來看看中國工商銀行的存放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0.5%、整存整付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5%;
6個月至1年期貸款利率6.56%、1年至3年期貸款利率6.65%。
另一方面來看大陸物價漲幅,大陸2011年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6.5%,雖然之後逐月下滑,但2011年全年度CPI仍較2010年上漲5.4%。
這意味民眾去年若把錢存在銀行,一年下來,非但沒有錢滾錢,反而是負利率1.9個百分點。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說,溫州式金融危機,主因是國有金融壟斷造成融資難、中小企業貸款難;
溫州人勤勞、吃苦,被譽為「東方的猶太人」,但企業經營困難,迫使他們轉向利潤更高行業如放高利貸。
但這並非溫州獨有危機,大陸許多地方都產生類似的危機。
根據瑞士銀行估計,大陸每年高利貸數額約6300億美元,相當於大陸全國國內生產毛額10%。
對此,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年10月率財經部會首長赴溫州地區考察後表示,要重點支持中小企業;
支持專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提供財稅優惠及差異化金融監管;
加強民間借貸的監管;採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貸傾向。
此外,溫州地方也祭出相關救市措施,要求銀行不抽資、不追債。
大陸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商務部都也祭出相關救市措施。
雖然大陸官方對高利貸危機,不如外國媒體那麼悲觀。
但不容置疑的是,大陸各界都體認到金融改革的必要性,至少不能再讓「負利率」傷害民眾了,更進而掀起一股「利率市場化」的論戰。
從此點來看,高利貸危機反而是大陸推動金融改革的契機。
不過,金融改革千頭萬緒,這將是中國大陸轉型之路所面臨的嚴酷考驗之一。1010121。
引用:http://n.yam.com/cna/china/201201/201201219187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