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10-14 11:27 編輯
【小學入學前的學習自理能力培養】
孩子入學後是否願學、愛學、能學好,可能是家長們最擔心的問題。
於是,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能在起跑線上占據領先的地位”,提前輔導孩子學習小學的內容,事實上,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孩子的入學適應,還會造成孩子上課注意力渙散的不良習慣。
專家的研究指出:孩子入學後學習感到困難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因此無法理解、掌握小學的學習內容,另一個方面是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差,即主動性、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發展水平低,於是孩子入學後不能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
因此,入學前的准備內容應著重在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能力的培養上,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准備。
抓緊培養“任務意識”,有的孩子上學後,不會自己管理學習用品,甚至不會記作業,是因為他一直習慣於一切都有人操心、代勞,還沒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是每個小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
所以,入學前家長必須幫助孩子樹立任務意識,比如分配給孩子一兩項家務勞動作為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如掃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去超市購物前,請孩子列(畫)出購物清單,並負責提醒大人把清單上的物品買全。
練一練孩子的注意力,專一持久的注意品質是小學生上課作業的必要條件,在小學低年級,學業成績的好壞與其說是孩子智慧高低的反映,不如說是孩子注意品質的反映。
所以,請在暑假中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注意力。
具體方法是,在活動前設定時間要求,如果孩子堅持下來,就給予適當獎勵,反之則施以一定懲罰。
最初可以從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入手,逐步提高時間要求和活動難度,直到孩子能獨自堅持25分鐘不覺得疲勞。
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做事磨蹭、做作業時間長是很多新小學生的通病。
因為以前時間都由大人掌控,孩子自己對時間的概念很模糊。
在孩子做某件事情(比如畫畫、聽故事)前,讓他做好充分的准備(喝水、上廁所等),一旦開始,就不許以各種借口來回走動了。
規定好時間限制。
比如在餐桌上放上鐘表,規定孩子在30分鐘之內必須吃完飯,要求他自我監督,到時候就撤碗。
教給孩子節約時間的方法。
比如,孩子收拾積木時,時間都耗費在來回走動上,家長可以教他先用小簍子盛放,等盛滿了再一起倒進玩具櫃。
教孩子學會簡單的統籌安排,也能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讓孩子體驗到珍惜時間的快樂。
在規定的時間內,孩子提前完成了任務,省下的時間就讓孩子自由安排,做他想做的事。
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有的小學生一開始記不下作業內容,是因為語言理解能力差。
語言理解能力差還會嚴重影響孩子聽課的效果。
因此,這也是一項家長需要重視的入學准備內容。
多和孩子交談。
語言要盡量規範、准確,並逐步提高精煉和複雜度。
如給孩子布置任務時,由“含一個條件”逐漸過渡到“含有多種指令”,比如,請你去拿一張小凳,請你去拿高的小凳,請你去廚房的陽臺上拿高的小凳。
閱讀故事時,鼓勵孩子聽完全文後自己根據情節消化體味其中的語句、詞匯。
鼓勵孩子談見聞,學習一個事物的多種表述方法。
如“爸爸、媽媽和我在家裡。”
“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媽媽和我”“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不同方法表述。
玩一玩練眼力的遊戲。
很多剛入學的孩子總寫錯別字,比如將“於”寫成“幹”,“毛”寫成“手”,這是因為他們的觀察不細致、空間知覺不敏感。
下面的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眼力: ① 找不同:提供兩種畫面相近圖片,讓孩子找出差異。
② 模擬畫:選擇一些簡單的線條畫,讓孩子臨摹。
③ 看圖擺圖形:提供範例,讓孩子用小棒等物擺出造型,要和範例一模一樣。
進行“前書寫”練習。
除了利用遊戲、手工等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外,“前書寫”練習也可以為孩子入學後的正式書寫打下基礎。
方法是在田字格中畫上有趣的圖案,或阿拉伯數字1~10、自己的名字等,書寫的內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
每天練習10~15分鐘。
這種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對文字、數字等符號的興趣,訓練書寫姿勢,提高控筆能力,了解書寫的規範(寫在田字格的中央,按照正確的筆順寫等)。
引用:http://www.babytree.com/learn/article/15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