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10-14 11:18 編輯
【家長不要回避孩子性問題】
性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如今兒童的性早熟和青少年性犯罪的增多,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作為家長如何科學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關系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一個課題,家長仍必須認真對待。
不同的回答導致不同的結局。
劉莉莉抱著兒子到朋友家裏玩,兒子撒尿時,朋友急忙從床底下拿出了女兒琳琳的小塑料便盆,接著淘氣包的“小雞”描繪出細細的弧線,一會兒,琳琳摟著媽媽的脖子,咬著耳朵悄悄地問:“小弟弟有‘小雞’,我怎麼沒有?”朋友吃了一驚,不知如何回答女兒的提問。
劉莉莉是一家醫院的大夫。
她看了看朋友,微微地會心一笑,替她解圍說:“琳琳,因為你是女孩呀!”“阿姨,女孩為什麼沒有‘小雞’呢?”琳琳接著問。
朋友的臉上似有慍色,劉莉莉急忙示意,不要阻止孩子的提問,說:“因為男孩和女孩不一樣啊!”琳琳沒有得到確切的回答,睜著兩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臉蛋上寫滿了期盼,問:“男孩和女孩為什麼不一樣!”。
“琳琳的問題,阿姨也說不清呀!”劉莉莉鼓勵她說:“琳琳以後好好學習吧,長大了,弄清了這個問題告訴阿姨好不好呀?”琳琳挺高興,說:“我知道了,一定告訴阿姨。”
同一個問題:小弟弟有“小雞”,我為什麼沒有,由於家長的回答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一位母親是這樣回答的:“小弟弟的‘小雞’是多餘的,等我有時間,用剪子給他剪掉”。
一天,父母下地了,小姐姐想起了媽媽的話,找出了剪刀,乘小弟弟在熟睡中,一剪子下去,把小弟弟的“小雞”剪了下來,鮮紅的血立刻向外噴湧。
面對小弟弟淒慘的哭喊聲,小姐姐嚇呆了。
家長要給孩子補上性教育課。
孩子從三四歲到上小學這段時間,求知欲特別強,對周圍的什麼事情都想“打破沙鍋璺到底”。
而今的電視劇、電影、多有摟抱、接吻和床上戲的鏡頭。
對於好問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提出許多讓家長難以解答的問題。
諸如“叔叔為什麼壓在阿姨的身上?”“孩子是從哪裡來的?”“避孕套是做什麼用的?”等。
記者日前采訪了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和首都師範大學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專家。
一致認為當前應重視對孩子的性知識的教育。
北京的一所大學對4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隨機抽樣調查,從影視作品、互聯網、書報、雜志上獲取性知識的占81%,而從父母那裏獲取的只占0.3%,少得實在可憐,約30%的母親在女兒來月經之前沒有告訴孩子月經是怎麼回事和如何處理。
許多家長沒有性教育的經驗,甚至自己就是性知識的“文盲”,當孩子問及性知識方面的問題時,扭扭捏捏,總是說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即使有性知識的家長,也不敢和孩子開展關於性知識的對話。
由於對性知識一無所知而進入誤區的孩子並不少見。
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和男同學做“遊戲”而懷孕,一個11歲的女孩由於“執著”於戀情,離家出走,把孩子生於廁所。
性教育要從小抓起。
據京倫家庭科學中心與《人之初》雜志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上海、北京、廣州的2250名高中生,對“女孩來月經,男孩開始遺精,是否有了生育能力”,表示“不知道”和“不是”的占46%,學生缺乏起碼的性安全知識,實在令人擔憂。
芬蘭出版的《我的身體》的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小女孩問爸爸她是從哪裡來的。
爸爸回答說:“兩只蝴蝶趴在一起是為了生小寶寶。有一天,你媽媽對我說,咱們也要個小寶寶吧,於是爸爸的精子就鑽到了媽媽的卵細胞中,就有了你!那時的你只有針尖那麼大,之後,你在媽媽的肚子裡一天天長大,最後鑽了出來,我們就有了一個寶寶。”
文章的段落之間有一幅幅插圖,形象地解釋著文字的含意,有精子沖擊卵細胞的畫面,有不同時期發育的胎兒,最後是母親分娩出帶臍帶嬰兒的場面。
文字和畫面純樸自然地講述著孩子有時不太理解的現象。
美國的學校,從小學二年級就著手進行性教育。
日本的小學,二年級的生理教科書上就有《生命的起源》。
而在我國,課本上僅有的幾篇生理衛生的章節,也大多被老師有意地跳過。
專家們說,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一是要科學地進行解釋,不要信口雌黃,誤導孩子,諸如男孩的“小雞”是多餘的,等我有時間用剪子給他剪掉,結果釀成了悲劇。
二是實在難以回答的,要和孩子一起查字典及有關書籍,讓孩子自己去看,從而使孩子養成對不懂的事物積極向“老師”請教的好習慣。
三是正視現實和國情,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同時,要進行性道德教育,兩者不可偏廢。
引用:http://www.babytree.com/learn/article/4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