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9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卷六 諸風門 痙(與纘結二論痙例參看)23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2 00:35: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 卷六 諸風門 痙(與纘結二論痙例參看)233

 

 

經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肺移熱於腎。

 

傳為柔痙。

 

金匱云:太陽之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

 

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太陽病。

 

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為難治。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致痙。

 

風病下之則痙。

 

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

 

面赤目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病也。

 

若發其汗者。

 

寒濕相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

 

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

 

脈如故。

 

反復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脈經云:痙家脈伏。

 

直上下行。

 

痙家有灸瘡者難治。

 

太陽病,其証備。

 

身體強KT KT (音殊。)

 

然。

 

脈反沉遲,此為痙。

 

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

 

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得語。

 

欲作剛痙。

 

葛根湯主之。

 

痙為病。

 

胸滿口噤。

 

臥不著席。

 

腳攣急,必 齒。

 

可與大承氣湯。

 

合上十一條推之,則痙病之屬表者,宜用桂枝、葛根。

 

屬裡者。

 

可用承氣。

 

是為邪實者設也。

 

若首二條之葛根、桂枝。

 

所不待言。

 

第三條無汗。

 

麻黃附子細辛湯。

 

有汗。

 

桂枝附子湯。

 

四條。

 

真武湯。

 

五條。

 

附子湯。

 

六條。

 

芍藥甘。

 

草附子湯。

 

七條。

 

未發汗前。

 

桂枝加附子湯。

 

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甘草附子湯。

 

八條。

 

乾薑附子湯。

 

九條是統言痙病之脈。

 

無証可驗,不得擬方。

 

第十條言痙病之不宜用灸。

 

灸則艾火助虐。

 

一切辛烈。

 

概不可施。

 

所以難治。

 

惟腹脹便秘者。

 

庶可行下奪一法。

 

虛者可用炙甘草湯,其脈經雲一條與第九條不異。

 

演文無疑。

 

按痙病與金匱開卷第一証治。

 

論証最詳,而方治最略。

 

以其証最危逆。

 

難於造次也。

 

觀其論中。

 

惟出太陽陽明邪實三方。

 

不及三陰虛証之治者。

 

以痙病之脈,皆弦勁伏匿。

 

証多反張厥逆。

 

是難議攻發。

 

易於溫散也。

 

若不通篇體會。

 

烏知先聖立言之旨。

 

陳無擇曰:夫人之筋。

 

各隨經絡結束於身。

 

血氣內虛。

 

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痙。

 

蓋風散氣。

 

故有汗而不惡寒。

 

曰柔痙。

 

寒泣血,故無汗而惡寒。

 

曰剛痙。

 

原其所因。

 

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故邪得以襲之。

 

所以傷寒汗下過多。

 

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疾者。

 

概可見矣!診其脈,皆沉伏弦緊。

 

但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

 

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

 

二証各異。

 

不可不別。

 

張景岳曰:痙之為病。

 

強直反張病也,其病在筋脈。

 

筋脈拘急。

 

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

 

血液枯燥。

 

所以筋攣。

 

觀仲景曰: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致痙。

 

風病下之則成痙。

 

瘡家不可發汗。

 

汗之亦成痙。

 

只此數言。

 

可見病痙者,多由誤治之壞証,其虛其實可了然矣!自仲景之後。

 

惟陳無擇能知所因。

 

曰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因而成痙,則盡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復未有善者。

 

曰。

 

氣血內虛。

 

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

 

斯言不無有誤。

 

若其所云,則仍是風濕為邪,而虛反次之。

 

不知風隨汗散,而既汗之後。

 

何復言風。

 

濕隨下行,而既下之後。

 

何反致濕。

 

蓋誤汗者,必傷血液。

 

誤下者,必傷真陰。

 

陰血受傷,則血燥。

 

血燥則筋失所滋。

 

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攣,而反張強直之病。

 

勢所必至。

 

又何待風寒濕熱之相襲而後為痙耶,且仲景所言。

 

言不當汗而汗也。

 

不當下而下也。

 

汗下既誤,即因誤治而成痙矣!豈誤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後成痙。

 

無邪則無痙哉。

 

此陳氏之言。

 

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後人疑惑。

 

用持兩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

 

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亦焉知血燥陰虛之証。

 

尚能堪此散削否,此千古不明之疑竇。

 

不可不為辨察,故列陳子之論於前。

 

以資後學之印証。

 

痙証甚多,而人多不識者。

 

在不明其故,而鮮有察之者耳。

 

蓋凡以暴病而見反張戴眼。

 

口噤拘急之類,皆痙病也。

 

觀仲景以汗下為言。

 

謂其誤治亡陰。

 

所以然也。

 

予因類推,則常見有不因誤治。

 

而凡屬陰虛血少之輩,不能營養筋脈。

 

以致搐攣僵仆者,皆是此証,如中風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殘。

 

陰之敗也。

 

產婦之有此者,必以去血過多。

 

沖任竭也。

 

瘡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隨膿出。

 

營氣涸也。

 

小兒之有此者,或以風熱傷陰。

 

遂為急驚,或以汗瀉亡陰。

 

遂為慢驚。

 

凡此之類。

 

總屬陰虛之証。

 

蓋精血不虧,則雖有邪干,亦斷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當先以氣血為主,而邪甚者,或兼治邪。

 

若邪微者。

 

通不必治邪。

 

蓋此証之所急者在元氣。

 

無氣復而血脈行,則微邪自不能留。

 

何足慮哉。

 

奈何今人但見此証,必各分門類,而悉從風治。

 

不知外感之風。

 

客邪証也。

 

治宜解散。

 

內生之風。

 

血燥証也。

 

止宜滋補。

 

矧此數者。

 

總由內証。

 

本無外邪。

 

既以傷精敗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風痰。

 

難乎免矣!故予詳筆於此。

 

以明痙証之要。

 

仲景云:痙止屬太陽。

 

而不及他經者何也?蓋痙必反張,其病在背。

 

背之經絡。

 

惟太陽督脈耳。

 

言太陽則督在其中矣,此其義也。

 

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詳其裡。

 

考內經之經脈篇曰。

 

足少陰之脈。

 

貫脊屬腎,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經筋篇曰。

 

足少陰之筋。

 

從脊內挾膂上至項。

 

結於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合。

 

又曰:足太陽之筋病。

 

脊反折。

 

項筋急。

 

足少陰之筋病。

 

主癇瘈瘲及痙。

 

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

 

陰病者不能仰。

 

由此觀之,則痙之為病。

 

乃太陽少陰之病也。

 

蓋腎與膀胱為表裡。

 

膀胱為津液之腑,而腎為藏精之臟。

 

病在二經。

 

水虧可知,故治此者。

 

最常以真陰為主。

 

薛立齋曰:痙以有汗無汗辨剛柔。

 

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陰陽。

 

仲景雖曰痙皆身熱足寒。

 

然陽証不厥逆,其厥逆者,皆陰也。

 

剛痙無汗惡寒。

 

項背強。

 

腳攣急。

 

手足搐搦。

 

口噤切牙。

 

仰面開眼。

 

甚則角弓反張。

 

臥不著席。

 

脈來弦長勁急。

 

葛根湯。

 

柔痙自汗惡風。

 

四肢不收。

 

閉眼合面,或時搐搦。

 

脈來遲濡弦細。

 

桂枝湯加栝蔞。

 

血虛之人發痙,或反張,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動搖。

 

十全大補東加鉤藤、蠍尾。

 

風熱痰壅。

 

發痙不省,或只手足搐搦,或只右手足動搖。

 

宜祛風導痰湯。

 

痙病胸滿。

 

口噤切牙。

 

腳攣急。

 

臥不著席。

 

大便硬者。

 

可與大承氣湯。

 

若一邊牽搐。

 

一眼 斜者,屬少陽,及汗後不解。

 

乍靜乍亂。

 

直視口噤。

 

往來寒熱。

 

小柴胡加桂枝、白芍。

 

足三陰痙。

 

俱手足厥冷。

 

筋脈拘急。

 

汗出不止。

 

項強脈沉。

 

厥陰則頭搖口噤。

 

附東加當歸、肉桂。

 

太陰則四肢不收。

 

朮附東加甘草、生薑。

 

少陰則閉目合面。

 

參附東加甘草、乾薑。

 

古法。

 

用附子散通治三陰諸痙。

 

多汗。

 

去川芎、獨活。

 

加黃耆、當歸。

 

賊風口噤。

 

角弓反張成痙。

 

倉公當歸湯。

 

產後發痙。

 

詳婦人本門。

 

〔診〕太陽病發熱。

 

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為難治。

 

痙脈伏。

 

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痙病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

 

脈如故。

 

反伏弦者痙。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6:38 , Processed in 0.2031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