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諸嘔逆門 呃逆(噫氣、諸逆沖上)163】
劉宗濃曰:呃逆有虛有實。
有火有痰有水氣。
不可專作寒論。
蓋傷寒發汗吐下後。
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
婦人產後有此証,皆屬脾胃大虛。
若因痰水停積心下,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則皆屬熱也。
夫水性潤下。
火性炎上。
今其氣自下沖上。
非火而何。
大抵治法。
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
誤服寒涼過多。
當溫補之,如脾胃陰虛。
火逆上沖。
當平補之。
挾熱者,當涼補之。
若實者,如傷寒失下。
地道不通。
因而呃逆。
當寒下之,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
別無惡候。
隨其邪之所在。
涌之泄之。
清之利之。
胃虛木挾相火。
直沖清道而上者。
異功散加肉桂。
甚則加黃柏、附子。
送六味丸。
吐利後。
胃氣虛寒者。
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
吐利後。
胃虛熱者。
橘皮竹茹湯。
呃逆嘔吐多者,屬胃虛有痰。
半夏、茯苓、生薑。
兼食結痰積則膈間飽悶。
枳、朮、半夏、生薑。
平人飲熱湯及食椒、薑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
用韭汁、童便下越曲丸。
虛人、用理中湯加蓬朮、桃仁。
痰。
加茯苓、半夏。
蓋呃逆皆是寒熱錯亂。
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如丁香、柿蒂並投之類。
試觀平人冷呃。
令其思想則止。
思則脾火氣乘,而胃氣和矣!呃逆雖多有屬火者。
然病後久虛發呃,皆屬於寒。
宜用半夏一兩。
生薑一兩。
水煎熱服,或用丁香數十粒。
柿蒂十枚。
滾水泡服,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半夏。
不應,加箬蒂、丁香。
若胃中寒甚。
呃逆不已,或復嘔吐。
丁香煮散,或附子粳米東加炒川椒、丁香。
暴怒呃逆。
神昏吐涎,此肝火逆上。
防有血積膈間。
若按之痛者。
藕汁、麻油。
服少頃,即探吐之。
不痛者。
陳皮二兩。
煎湯探吐之。
產後呃逆。
最為惡候。
急灸期門左穴。
艾炷如小豆大。
宜服四逆加人參湯、羌活附子散,或桂心五錢。
薑汁三合。
和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