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5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1 15:54: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8

 

內傷末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証 腹脹胃脘當臍痛。

 

四肢與兩脅拘急。

 

膈噎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

 

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

 

骨乏無力。

 

喜睡。

 

兩丸多冷。

 

陰陰作痛,或妄見鬼狀。

 

腰背肩胛脊膂皆病。

 

不渴不瀉。

 

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

 

宜枳實理中加附子、肉桂、益智、草豆蔻。

 

兼腎臟火衰。

 

面黑足寒。

 

小便不利者。

 

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內傷似外感陽明中熱証 有天氣大熱時。

 

勞役得病。

 

與陽明傷熱白虎湯証相似,此脾胃大虛。

 

元氣不足之証。

 

因飢困勞役之後。

 

肌熱躁悶。

 

煩渴引飲。

 

口鼻氣促。

 

目赤面紅惡熱。

 

晝夜不息。

 

脈大而虛。

 

重按全無。

 

經曰:脈虛則血虛。

 

血虛則發熱。

 

誤服白虎必危。

 

當歸補血湯。

 

內傷似外感惡風寒証 有因勞役辛苦。

 

腎中陰火沸騰。

 

後因脫衣或沐浴歇息於陰涼處,其陰火不行。

 

還歸皮膚。

 

腠理極虛無陽。

 

被風與陰涼所遏。

 

以此表虛不任風寒。

 

與外感惡風相似,其証少氣短促。

 

懶於言語。

 

困弱無力。

 

不可同外感治。

 

補中益氣加紫蘇、羌活。

 

甚者加桂枝最當。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脾胃虛弱,不能運化。

 

致寒物冷痰膠固於中焦。

 

時時痞悶。

 

不覺飢飽。

 

其脈雖弦而按之不鼓。

 

當溫暖以助脾健運。

 

清理中宮。

 

理中丸。

 

若臍下築者。

 

腎氣動也。

 

去朮加桂。

 

吐多者。

 

氣上壅也。

 

去朮加生薑。

 

下多者。

 

氣泄而不收也。

 

還用術。

 

悸者飲聚也。

 

加桂、苓。

 

渴欲飲水者。

 

津液不足也。

 

倍用術。

 

腹中痛者。

 

倍人參。

 

寒多。

 

倍乾薑。

 

腹滿者。

 

去朮加附子。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 飢飽勞役。

 

損傷脾胃。

 

元氣不足之人,其脈多弦,或洪緩。

 

按之無力中時一澀,其証身體沉重。

 

四肢困倦。

 

百節煩疼。

 

胸滿短氣。

 

膈咽不通。

 

心須不安。

 

耳聾耳鳴。

 

目熱如火。

 

視物昏花。

 

口中沃沫。

 

飲食失味。

 

忽肥忽瘦。

 

怠惰嗜臥。

 

溺色變赤,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時飧泄。

 

腹中虛痛。

 

不思飲食。

 

調中益氣湯,如時顯熱躁。

 

是下元真火蒸蒸然發也。

 

加生地、黃柏,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

 

腹中常逼迫。

 

氣血虛澀也。

 

倍歸身,如無以上証。

 

只服黃耆、人參、甘草、橘皮、柴胡、升麻、蒼朮、酒黃柏。

 

飲食不節。

 

勞倦所傷。

 

腹脅滿悶短氣。

 

遇春則口淡無味。

 

遇夏雖熱猶有惡寒。

 

飢則常如飽。

 

不喜食冷物。

 

升陽順氣湯。

 

勞倦所傷。

 

寒溫不適。

 

身熱頭疼。

 

自汗惡寒。

 

脈微而弱。

 

黃耆建中湯。

 

飢飽勞役。

 

胃氣不足。

 

脾氣下溜。

 

氣短無力。

 

不時寒熱。

 

早飯後轉增昏悶。

 

須要眠睡。

 

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懶倦動作。

 

五心煩熱。

 

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

 

後服補中益氣湯。

 

脾胃虛弱。

 

喘促少氣。

 

衄血吐血。

 

門冬清肺飲。

 

脾胃之氣俱病似痿弱証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時值秋燥令行。

 

濕熱少退。

 

體重節痛。

 

口乾舌燥。

 

飲食無味。

 

不欲食。

 

食不消。

 

大便不調。

 

小便頻數。

 

兼肺病。

 

洒洒惡寒。

 

慘慘不樂,而色槁不和。

 

乃陽氣不伸故也。

 

升陽益胃湯。

 

王安道曰。

 

經云:陰虛生內熱奈何?曰: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蒸胸中,故內熱。

 

嗟夫,此內傷之說之原乎。

 

夫人身之陰陽。

 

有以表裡言者。

 

有以上下之分言者。

 

有以氣血言者。

 

有以身前身後言者。

 

有以臟腑言者。

 

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

 

余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

 

不必悉舉,此所謂陰虛之陰,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

 

蓋勞動太過,則陽氣皆亢極而化為火矣!況水穀之氣又少入,故陽愈甚而陰愈衰,此陰虛之陰。

 

蓋指身中之陰氣。

 

與水穀之味耳,或以下焦陰陽為言,或以腎水真陰為言,皆非也。

 

夫有所勞役者。

 

過動屬火也。

 

形氣衰少者。

 

壯火食氣也。

 

穀氣不盛者。

 

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

 

上焦不行者。

 

清陽不升也。

 

下脘不通者。

 

濁陰不降也。

 

夫胃受水穀,故清陽升而濁陰降。

 

以傳化出入。

 

滋榮一身也。

 

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故曰: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

 

但比之平常無病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

 

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鬱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則上炎熏胸中而為內熱也。

 

東垣所言。

 

正與經旨相合。

 

固宜引此段經文。

 

於內外傷辨以為之主。

 

乃反不引此。

 

卻謂火乘土位,此不能無疑者也。

 

又經曰:勞者溫之。

 

溫者養也。

 

東垣以為溫涼之溫。

 

謂用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

 

又改損者益之。

 

為損者溫之。

 

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內經所云,而遍考內經。

 

並無此語,亦不能無疑者也。

 

然溫藥之補元氣瀉火邪者,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蓋溫能益氣。

 

甘能助脾而緩火,故元氣復而火邪息也。

 

夫宜用溫藥以為內傷不足之治則可。

 

以為勞者溫之之注則不可。

 

苟以補之除之抑之舉之散之等說。

 

比類而觀,則其義自著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1:22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