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綱目-赤白帶下-論帶下當以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薛氏曰:徐用誠先生云:「帶下白屬氣而赤屬血。」
東垣先生云:「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帶脈,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腎肝陰淫之濕勝,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為筋痿。
戴人以六脈滑大有力,用宣導之法,此瀉其實也」。
東垣以脈微細沉緊,或洪大而虛,用補陽調經,乃兼責其虛也。
丹溪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類,乃治其濕痰也。
{三說各主一見,凡診治此症,當須辨別,前論五色分屬五臟,而無治法,此以五臟之中,分治法,分虛實,尤見的據。 }
竊謂前證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
{下數方為此翁家法。 }
色青者屬肝,用小柴胡加山梔防風。
濕熱壅滯,小便赤濇,用龍膽瀉肝湯。
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用六味丸。
色赤者屬心,用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
思慮過傷,用妙香散等藥。
色自者屬肺,用補中益氣加山梔。
色黃者屬脾,用六君子加山梔柴胡。
不應用歸脾湯。
色黑者屬腎,用六味丸。
氣血俱虛,八珍湯。
陽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濕痰下注,前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糪。
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
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肥痰瘦火之說,為丹溪先生認痛總訣,何嘗教人泥定一方也,雖不可輕治,而火濕二字終莫能逃,若以此穩當之言不可輕,則潔古之十棗子和之汗吐下,太無之神佑玉燭與小胃丹之類,可輕用之與,予不敢為丹溪佞,為欲止今之佞口耳。 }
(驗案) 1. 一孀婦腹脹脅痛,內熱哺熱,月經不調,肢體痠麻,不時吐痰,或用清氣化痰,喉間不利,帶下青黃,腹脅膨脹,又用行氣之劑,胸膈不利,肢體如麻,此乃鬱怒傷損肝脾。
朝用歸脾湯,以解脾鬱生脾氣,夕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清肝火,百餘劑而愈。
2. 一婦人久瘧兼帶,發熱口乾體倦,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五味,大劑煎與恣飲,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十餘劑而愈。
3. 一婦人頭暈吐痰,胸滿氣喘,得食稍緩,苦于白帶,二十餘年矣,諸藥不應,此氣虛而痰飲也。
痰飲愈而帶自愈,遂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六味地黃丸,不月而愈。
{立齋得力處,在認症確未到處,在不言脈,惟以二十餘年之痰症,故可用六君以補脾治濕,用六味以治水汎為痰,皆治本而納氣歸原者也,但朝夕反用,又其獨見也。 }
4. 一婦人耳鳴胸痞,內熱口乾,喉中若有一核,吞吐不利,月經不調,兼之帶下,予以為肝脾鬱結,用歸脾湯加半夏山梔升麻柴胡,間以四七湯下白丸子而愈。
5. 一婦人吞酸飽滿,食少便泄,月經不調,服清氣化痰丸,兩棲漸腫,寒熱往來,帶下黃白,面痿體倦,此脾胃俱虛,用補中益氣,倍用參朮加伏苓半夏炮薑而愈。
6. 一婦人帶下,四肢無力,予曰:「四肢者土也,此脾胃虛弱,濕痰下注。」
以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藥,治之而愈。
7. 一婦人帶下黃白,怒則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或用消導利氣之藥,痰喘胸滿,便下血,予曰:「此因脾氣虧損,不能攝血歸源。」
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炮薑,四劑頓減,又用八珍加柴胡山梔而痊。
{以上七案,內五症皆治濕痰而兼升補者,以立齋名盛,當時非久病必不延之,故每以升補為效,學立齋者須得此解,不然徒譚父書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