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懲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0 15:4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9-14 13:41 編輯

懲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當孩子調皮搗蛋、沒大沒小時,適當懲罰,可以讓孩子學習循規蹈矩,做個謙恭有禮的人;

但相反的,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的懲罰孩子,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更加頑皮,因此,懲罰孩子時,方法和時間須拿捏得當。

 

當立法院正式通過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條文後,相信許多人心中必然同時萌生另一個疑問:「那麼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不能處罰子女?」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先來談談「懲罰」這件事。


「懲罰」為警惕的意思


根據字義, 「懲罰」就是「責罰以示警戒」的意思;有人犯了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罰,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日後不會再犯。

 

就心理層面而言, 「懲罰」就像一盞分辨是非黑白的警示燈,時時照亮可與不可的界線,提醒大家不要踰越,以免傷己害人。

 

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懲罰」,更自認多了「教養」的意義,所謂:「養不教,父之過。」

「不打不成器。」

主要是希望小孩能夠學好,知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將來才能成為循規蹈矩、謙恭有禮的人。

 

以此觀點而言,「懲罰」似乎的確有其必要性。

 

懲罰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般來說,父母「懲罰」子女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口頭叮嚀、取消權利及體罰。

 

1.口頭叮嚀


「口頭叮嚀」是以說的方式,把對方所犯的錯誤陳述出來,使孩子明白自己不對的地方,並知道日後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因此,大人說話時務必簡明扼要,直接指出重點即可,千萬不要偏離主題。

 

例如:當小孩亂丟玩具時,家長不妨直視著他的眼睛,鄭重的說:「玩好玩具不可以亂丟,要收好!」

 

而不是:「你怎麼又亂丟玩具!不是告訴你要收好嗎?你看!弄得亂七八糟的,以後都不要買給你了!」


有時說得太多,或是發怒謾罵,反而會模糊焦點,令人無所適從,不如清楚地指出不對的地方,並告知合宜的做法,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2.取消權利


「取消權利」是以讓人失去某些機會的方式,來凸顯要求的重點,並讓孩子從中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是在此之前,最好先提醒幾次,讓小朋友試著反省、修正;


當屢勸不聽時,方才取消他原有的權利。


像是小朋友多次搶別人的玩具,口頭叮嚀仍然無效時,就應該取消他玩玩具的權利;


或是親子原本約定好,只要小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便可以看卡通影片,但經數次提醒後,孩子仍未做到,這時就必須取消其看電視的權利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小朋友可能會採取哭鬧、生氣、耍賴等方式,希望能改變原意,所以大人更應堅持立場,控制情緒,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面對,可別輕易地舉白旗投降喔!

 

3.體罰


「體罰」是以讓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方式,使心中有所警惕。

 

這項在教育專家眼裡最不可取的方法,卻是大部分家長最常運用的,主要原因是──似乎又快又有效:不聽話嗎?打耳光!說謊嗎?

 

打手心!


不睡覺嗎?


打屁股!……然而,體罰真的是萬靈丹嗎?

 

根據研究顯示,經常被打的孩子不僅缺乏自信,同時也慣於使用暴力,因為那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唯一學會的溝通技巧。


另外像罰站、半蹲、青蛙跳等,雖然不是用打的,但也都對身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體罰實在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真要罰,建議頂多採取靜坐(十分鐘以內),才能避免無謂的傷害。

 

總而言之,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與其經常懲罰,不如多多獎勵與讚美,畢竟,人都有向善之心。

 

若因一時失手而造成終生的遺憾,那可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啊!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m4ifxDaYGRIAUXPBkhDf/article?mid=58375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3 11:47 , Processed in 0.32812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