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石室秘錄 卷三 射集 變治法69】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8 16:38: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石室秘錄 卷三 射集 變治法69

 

 

變治法

 

論傷寒變結胸 論瘧變下痢 論中風變狂 論中暑變亡陽 論反胃變噎膈

 

天師曰︰變法者,不可以常法治,不得已而思變之也。

 

變症不同,用藥各異,吾舉其大者言之。

 

如傷寒變為結胸,瘧疾變為下痢,中風變為發狂,中暑變為亡陽,反胃而變成噎膈,若不以變法治之,仍以平常藥餌相治,吾見其坐斃而已矣。

 

然則結胸之症,乃傷寒之變也,可不以變法治之乎。

 

傷寒火邪正熾,原不可急與飲食。

 

若不知禁忌與之,胃中得食,不啻如寶,故茹而不出,而他臟見胃中有食,群起而爭,其勢猖狂,非杯水可解,必當以變法治之。

 

急須以栝蔞一枚捶碎,入甘草一錢,同煎服之。

 

夫栝蔞乃陷胸之勝物,平常人服之,必至心如遺落,今病患一旦服之,不畏其虛乎?誰知無病常人,斷斷不可服此,而傷寒結胸之症,卻有相宜。

 

蓋食結在胸,非大黃、芒硝、枳殼、檳榔、濃朴之類可能祛逐,必得栝蔞,始能陷之。

 

入於脾中,尤恐其過於下也,少加甘草留之,且得甘草之和,不致十分推蕩。

 

此變症而用變法,真勝於用正也。

 

瘧疾本是常症,只可以平常消導而發散之。

 

今忽為下利等症,則變輕為重。

 

欲發汗,則身已亡陰,欲祛邪,則下已便物。

 

顧上則慮下,顧下則礙上。

 

倘仍以常法治之,奏功實少。

 

今用人參一兩,鱉甲一兩,白朮三兩,茯苓一兩,當歸一兩,白芍三兩,柴胡一錢,枳殼一錢,檳榔一錢,水煎服。

 

(〔批〕補陽消瘧丹。)

 

此方奇在用人參、白朮。

 

蓋瘧病則亡陽,若不急補其陽氣,則下多亡陰,勢必立亡。

 

惟急補其陽氣之不足,陽生陰長,始有生機。

 

尤妙白芍、當歸之多,以滋潤其腸中之陰。

 

蓋下利多。

 

則陰亡亦多,今用補陰之劑,則陰生陽降,自然春意融和,冰泮化水,分消水道,污穢全無,況方中又加枳殼、檳榔,仍然去積。

 

又妙少用柴胡,微舒肝氣,使木氣相安,不來克土,自然土克水之多,水潤木之下,內氣既生,外邪亦散。

 

此治下利,而瘧病同除。

 

此種治變之法,何可不知。

 

中風系是危症,況變發狂,死在眉睫。

 

倘不以變法救之,何以得免於垂絕耶。

 

方用人參三兩,菖蒲三錢,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生用附子一錢,丹砂末三錢,先將參、苓、附子等項煎湯,調入丹砂末灌之。

 

(〔批〕救絕至神丹。)

 

十人中亦可救三四。

 

蓋天下無真中風之人,不過中氣、中痰、中濕而已,若不用人參、附子,大劑煎飲,何能返已去之元陽,回將絕之心氣哉。

 

況人將死之時,未有不痰上涌者,妙在用半夏、南星以祛逐之。

 

尤妙用菖蒲以引入心經,使附子、半夏得施其蕩邪之功,而丹砂又能鎮定心氣,所以往往返危為安。

 

倘仍以尋常二陳之類以消痰,痰未必消,而心氣已絕。

 

此又症變而法變者也。

 

中暑原是熱症,然而熱之中也,亦由於氣之虛。

 

人若氣實形壯者,多難中暑。

 

然則中暑之病,宜補氣為先,解暑為次。

 

無如人以為熱也,治表為急,治本為末。

 

先以香薷飲治之,不效,又改用白虎湯,又不效,乃用發散之劑,雜然並進,則火邪乘熱氣外走,盡趨皮膚而出,而不可止,以變為亡陽之症者多矣。

 

法當以人參三兩,元參三兩,甘草一錢,北五味一錢,生地三兩救之。

 

此方之妙,全在用人參以補元氣,用元參以涼血。

 

蓋血得涼,則氣自止而不走,又有五味子之酸,以收斂肺金之氣,此不止汗而汗自止也。

 

倘惟以四君子湯平常治法。

 

則一杯之水,何能止車薪之發焰哉。

 

此又變法之宜知也。

 

反胃症初起之時,未嘗非胃病也,當時以逍遙散加黃連一錢,立止也。

 

無如世醫不知治法,乃用香砂、濃朴、枳殼、砂仁之類,紛紛投之。

 

不應,又改用大黃、巴豆之類下之。

 

又不應,乃改用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知母大寒之品以涼之。

 

又不應,乃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乾薑、吳茱萸之類以熱之。

 

又不應,乃始用柴胡、荊芥、桔梗、防風、蘇子之類以散之,遂成噎膈之症矣。

 

吾今憫之,乃傳一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兩,麥冬三錢,北五味一錢,元參一錢,當歸三錢,白芥子一錢,牛膝二錢,水煎服。

 

(〔批〕轉食至神丹。)

 

此方之妙,全在不治翻胃,正所以治翻胃也。

 

蓋人之反胃,乃是腎中陰水竭也。

 

腎水不足,則大腸細小,水不足以潤之,故腸細而乾涸。

 

腸既細小,則飲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吐。

 

治之之法,不可治上,而宜治下。

 

方中用熟地、山茱之類,純是補腎中之水也。

 

腎水足,而大腸有水相資,則大腸仍復寬轉,可以容物。

 

水路既寬,則舟楫無礙,大舸小舶,可以順行,又何懼區區小舟不可以轉運糧食哉。

 

此腎中虛而水不足以潤大腸者,宜如是治法。

 

若腎中寒涼而虛者,又不如是治也。

 

蓋翻胃之名雖同,翻胃之實各異。

 

腎中無水而翻胃者,食下喉即吐;腎中無火而翻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明日始盡將今日之物吐出者是也。

 

方用熟地一兩,附子一錢,肉桂一錢,山茱萸四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茯苓二錢,山藥二錢,丹皮一錢,澤瀉一錢,牛膝一錢,水煎服。

 

此方八味丸湯也,妙在用附子、肉桂於補腎水之中,使去水中補火。

 

補火者,補命門之火也。

 

蓋脾胃之氣必得命門之火始生。

 

譬如釜下無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結成冰凍,必得一陽初復之氣,始解陽和。

 

人身脾胃亦然。

 

然而寒涼之病,止該腹痛心疼,今反無此症,乃上越而吐者何也?蓋脾胃有出路,則寒邪之氣不留於中,今日日上吐,將胃口咽門已成大道熟徑,往來無所阻滯,則徑情趨奔,其勢甚便,又何必積蓄於中州,盤踞於心腹,顛寒作熱,以苦楚此脾胃哉。

 

此翻胃下寒,心腹之所以不痛也。

 

此又不治反胃,而所以治反胃也。

 

此變法治病之端也。

 

張公曰︰說得我閉口無言。

 

汝知而不能言,今可以言矣。

 

無可一言,惟有三嘆頓首而已。

 

惟聖者知之,予亦不能言之也。

 

華君曰︰余雖有傳,不及君之多而且暢。

 

雷公曰︰無一論不奇辟。

 

真聖人之言,不可測也。

 

(反胃而用逍遙加黃連,趙養葵先生亦主此方,但此必食入即吐之症,如朝食暮吐者,又為命門無火,當是八味湯症矣。

 

李子永識。)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7:07 , Processed in 0.3281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