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脈候二】
●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痛處,瘡疽之謂也。
洪大之脈,其主血實,積熱瘡腫。
凡洪大者,瘡疽之病進也。
膿未成者宜下之。
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
若兼自利,尤為凶候。
數脈主熱,浮而數者為表熱,沉而數者為裏熱。
諸緊數之脈,應發熱而反惡寒者,癰疽也。
仲景曰:數脈不時見則生惡瘡也。
又曰:肺脈數者,生瘡也。
凡諸瘡,脈至洪數,其內必有膿也。
實脈主邪盛,邪氣盛則實也。
瘡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虛人,則最忌之,以正不勝邪也。
滑脈多陽,或為熱,或為虛。
瘡疽得此,膿未成者可內消,膿已潰者宜托裏,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散脈為血虛,有表無裏也。
凡瘡毒膿潰之後,脈見洪滑粗散而煩痛不除者難治,以其正氣虛,邪氣實也。
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其浮散無根也。
長脈主陽氣充實,傷寒得之,將欲汗解也。
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得之皆愈。
故曰長則氣治也。
芤脈主陰虛血虛,膿潰後得之為宜,以脈病相應也。
弦脈主肝邪。
<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內寒外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主切痛積癖。
凡瘡疽得此,則氣血留滯,邪結不散,多為痛也。
短脈主虛,經曰:短則氣病,以其乏胃氣也。
瘡瘍脈短,真氣虛也。
真氣虛也。
諸病見之,皆為難治,尤不可攻也。
澀脈主血虛氣澀。
瘡瘍潰後得之無妨。
沉脈為陰。
瘡瘍得之,邪氣深也。
遲脈主陽氣不足。
瘡瘍得之,潰後自愈。
緩脈無邪,長而緩者,百病皆宜。
瘡瘍得此則易愈,以其有胃氣也。
弱脈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
大抵瘡家之脈,凡沉遲濡弱者,皆宜托裏。
微脈主虛,真氣復則生,邪氣勝則死。
瘡瘍潰後,微而和者,將愈也。
細脈主陽衰。
瘡腫脈細而沉者,裏虛而欲變證也。
虛脈空而無力,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
瘡瘍得之,止宜托裏,養血補氣也。
軟脈少神,元氣弱也。
凡瘡瘍之脈,但見虛遲軟弱者,悉宜補虛排膿托裏。
牢脈堅強,陰之虧也。
凡瘰結腫之類,診得牢脈者,皆不可內消也。
結促之脈,凡陰衰則促,陽衰則結。
大抵結促之脈,由氣血俱虛而斷續者居多,瘡瘍得之,多宜托裏。
然有素稟結促者,又當以有力無力辨其虛實,實者可下,虛者不可不補。
●右癰疽脈二十二種,大都微弱虛細遲緩短澀者,必氣血皆虛,形精不足,俱當用補用托,不可妄攻,無待言也。
即如浮滑弦洪結促等脈,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實論治,必須詳審形證,或攻或補,庶無誤也。
●齊氏曰:瘡瘍之證,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血氣聚散?又曰: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數者虛也。
●河間曰:脈沉實者,其邪在臟。
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齋曰:癰疽未潰而脈先弱者,何以收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