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五苓散】
五苓散
治暑毒入心,發熱大渴,煩躁便秘,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濁陰出下竅而清陽之上焦者,自能宣化矣。
心邪不從心瀉,蓋臟無瀉法,臟實而瀉其腑也。
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褐,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此皆傷濕之見症也。
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治水,溢於皮膚則腫脹,並於大腸則泄瀉,水停心下則嘔逆,水寒射肺則喘咳,暑先入心故煩渴,肺病則金不能生水,膀胱熱則陽不化陰,故便秘而渴,陰陽不利則霍亂吐瀉,濕勝則身痛身重,總之,下不通利則陰陽不能升降而變症多矣。
且功專蕩熱滋燥,導飲生津,故亦為消痞良方。
豬苓 白茯苓 白朮(炒) 澤瀉 桂 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此足太陽藥也。
太陽之熱,傳入膀胱,故口渴而便不通。
《經》曰:淡味滲泄為陽,故用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
水無當於五味,故淡能利水,茯苓走氣分,豬苓走血分,然必上行入肺而後能下降入膀胱也。
鹹味涌泄為陰,澤瀉甘鹹入腎,同利水道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濕為佐。
然膀胱雖藏津液,必由氣化而始能出,故用肉桂辛熱為使。
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濕熱之氣,皆從小便而出也。
若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之,恐重亡津液而益虧其陰也。
然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氣,故用二苓澤瀉之甘淡,以瀉肺而降氣。
一曰脾濕不能升精滲濁,故用白朮之苦溫以燥脾而升精。
一曰膀胱無陽不能化氣,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溫膀胱而化陰,使水道通利,則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濕,下可以瀉邪熱也。
然五苓利水,何以復能止渴生津?蓋濕熱壅於中焦則氣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
用五苓以利去濕熱則濁降清升,而脾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津回而渴止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22 |